【原文】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br>
? ? ? ? ? ? ? ? ? ? ? ? ? ? ? ? ? ——《論語?先進》
【譯 文】
孔子說:“先學習了禮樂而后做官的,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學習禮樂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讓我來選用人才,那么我贊成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為什么孔子在用人方面,他更傾向于選擇“先進于禮樂”的人,即出身于沒有世襲爵祿的平民階層的人呢?
學習《論語》我們了解到,孔子是沒落貴族,自己也是一步一步從底層學習摸索出來的,站在孔子的角度來看,更需要給底層慢慢學習出來的人更多的機會。
因為從底層慢慢學習出來的人,更懂得且珍惜學習的價值,更有實踐的經驗;更能接地氣兒,更能體會人間疾苦;更具備常識,更能感同身受。
比如,晉惠帝執政時期,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后,大為不解?!吧屏肌钡臅x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后終于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這是因為晉惠帝沒有在底層生活過,沒有全面認知,更無法了解人間疾苦,缺乏常識的一種狀態。
在當下,如果我們不是出身于貴族,沒有含著金鑰匙長大;沒有衣缽傳承,沒有父母家世可以依仗。那么,一切只能靠自己。
那就讓知識來為我們“撐腰”吧。
多讀書,拜圣賢,明事理;多經歷,長見識,知進退。
就像費孝通先生說的那樣:“現代社會里知識即是權力。” 在社會迅速變遷的風口里,抓住這種“時勢”權力,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我們一樣能實現人生的超越。
——此篇寫給我的順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