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更好的決策?

在工作和生活中時刻面臨決策

關于決策的一個老方法,就是美國國父本杰明富蘭克林發明的,大家也耳熟能詳的“道德算數”:

如果你面臨一件事情,不知道該做還是不該用,這個時候你可以找一張紙,中間畫一條豎線,在左邊,寫下這件事的理由,右邊寫上不做的理由,權衡兩邊,如果有兩個對立的理由重要性對等,就把它們都劃掉,最后剩下的理由那邊多,你就選那邊。

某人對結婚還是不結婚的決策

不過細看之下,這個辦法是個被動決策法,哪有沒有更積極的決策辦法呢?結合《決斷力,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選擇》(希西兄弟所著)一書讀后感,就如何實現科學決策談談自己的感受:

第一,看看自己都有哪些選項。

請問您加一個還是兩個雞蛋?

可能大家都聽過,這樣的一個增加面店雞蛋銷量的故事,辦法就是將問顧客“加不加雞蛋”改為問“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結果顧客給的答復多是“加一個”或是“加兩個”,面館雞蛋的銷量驟然大增效益可觀。在這個案例中,看起來是有選擇,但其實是沒有選擇的。能不能給自己增加幾個選項?比如說,什么也不加,或者加個魚蛋。同時我們還可以借鑒亮點。沃爾瑪商場是怎么一步一步做到這么成功的?沃爾瑪老板說,我在沃爾瑪采取的每一個動作幾乎都是從別的商店抄來的,所以接近好想法并不可恥,這見得多了,你就自成一家了,就像中國的高鐵一樣,關鍵在于如果你面對一個困難,不知道該怎么辦,你可以看看別人是怎么辦的。

只要自己能夠意識到還有別的選項,我們的決策水平都能大大改善,不用鉆牛角尖。如果你沒有選項,那不叫決策,只能叫決心。

第二,評估每個選項的優劣。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反對派”

選項之間首先要分類,每一類的子選項應該都有它的好壞,這里面可以引用麥肯錫的“彼此獨立,全沒遺漏”原則,一是要盡量窮盡選項,二是對每一個選項分析優劣,提防“確認偏誤”,要努力向多人尋求意見,獲得一個客觀的評估。就像巴菲特,每次做重要的投資決策的時候,他都會去問他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的意見,而查理芒格呢肯定是從不同的方面給他提反對意見,而巴菲特會一直到他自己能夠解釋的通這些反對意見,他才會做出這些投資決策。

第三,從這些選項中選擇一個。

十分鐘,十個月,十年

不要被自己的短期情感所左右,一定要從長遠考慮。特別是像尋找伴侶的這么一個決策,選擇這樣的一個人,十分鐘后你會怎么想,十個月之后你還認不認同這個選擇,十年之后你會不會后悔。選擇這樣的一份工作,這樣的公司能不能給你成長的機會?這個行業有沒有發展的前景?這個都是需要我們從長遠來考慮的問題。當然,任何分析都是有限的,最后如果還是面臨一個無法判斷優劣的局面,這個時候就得看我們個人的價值觀是什么,所謂的價值觀就是自己設定的優先級是什么?說白了就是你認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很多情況下這個沒有正確答案,完全是個人的選擇。

第四,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要有一定的準備。

應對緊急情況的plan b

計劃趕不上變化,現實的變化往往非常的快,最好在考慮基礎比率的情況之下,能夠要一份“保險”。什么叫基礎比率呢?就是以前的人做同樣的事,做到的平均水平,如果別人做這件事情需要那么長時間,基本上你也需要那么長時間,如果別人做這件事情失敗了,那么你做這件事情最有可能出現的結局也是失敗。就像現在一些所謂知名企業校園招聘,非985、211不要。你這個二本的能進去是例外,進不去是常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變通。不是要非君不嫁,有一個應對方案,也就是在a計劃行不通之后,還要有一個應急的b計劃。因為事情是干出來的,最終的落腳點,是踐行,最終說話的,是實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