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比你更加了解你——《未來簡史》讀后感

讀完《未來簡史》,頓感人生虛無。

上大學前曾有機會跟著父親花了近兩周時間穿越大半個中國,穿越河西走廊,又直抵高原邊緣。離開前的傍晚我看著大漠落日,回想一路上的林林總總,堅定了大學選擇旅游專業的決心,認為這個行當將來大有可為。就連新生入學教育上,教研室主任也精神煥發地告訴我們,你們這個是朝陽行業。于是考了導游證,又想賺得更多,又考了英文的導游證。雖然后來并未從事該行業,可是那個證書和IC卡靜靜躺在抽屜里,偶爾看到它時,也仿佛在對我說:盡情去作,好歹這也是個飯碗,最后打底的選擇。

做導游需要干什么?規劃路線、景點講解、預定酒店機票車票住宿租車,而已。去年帶著客人去龍門石窟,入口處大大的二維碼:“掃一掃,電子導游跟你走!” Airbnb、Uber、Booking,都比我手腳麻利、動作迅速……總有一天,你只需要告訴手機你要去哪兒、要做什么,幾點出發、想什么時候回來,它會幫你搞定一切。

去年11月在曼谷,晚上跟著Google Map給的路線參觀了兩個著名紅燈區,在Instagram上發照片時隨便定了下位,回來就收到了一大堆不可描述的廣告短信。呵呵,這是連拉皮條的活兒都不給我剩下啊。

這才恍然發覺,我最后的飯碗也要不保了。

曾經,手機還只是一個用來跟別人通話的工具,可是現在,它簡直就是你的人生。這并不是因為手機有了多大的變革,因為它還是只能被你握在手中,并不會懸浮跟隨在你身后,隨時聽候你的調遣指示。這一切的背后,還是互聯網的進化。

你早就更加信任和依賴手機與互聯網了。早上叫醒你的不是陽光,也不是老媽,是手機鬧鈴;提醒你10點鐘有個會議的,不是裙子很短領口很寬的秘書,而是提醒app;記下女朋友生日和大姨媽周期的,不再是紙質筆記本,而是日歷app;出門打車不再招手,低頭摸一摸那個機器,然后坐在那里靜等……

你了解互聯網的過程早已結束,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都是互聯網來了解你,它悄悄提出了很多問題,你竟然未曾發覺你已回答。

呸,什么互聯網,它最新的名字叫——人工智能。

《黑鏡》不是科幻,總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根據你在互聯網上的一切活動,合成出另外一個真假難辨的你。

《雪國列車》不是科幻,人類未來的追求會更加分化階級,你所在的車廂毫無價值,無非是給頭等座的那些人提供一些燃料而已。

春節期間科教頻道一直在放類似于《動物世界》的紀錄片。草原上的動物好慘啊,天天吃飽了就是覓偶,交配完了就是找吃的,然后繼續覓偶,為了交配才奔跑,才吃飯,才打架,才成群結隊地避免落單被天敵干掉。

人類就不一樣,我們追求未來的幸福。可是,未來真的如你所想嗎?

如果你能活到2090年,生活更大的可能性是終日呆在家中——不對,應該是政府建造的“集中營”才對,被固定在你的專屬躺椅上,頭上戴著一個VR的頭盔,它可以刺激你大腦的特定區域,讓你感受百分之一百的身臨其境。你可以選擇任何節目,不用擔心吃喝,到點兒了自然會有機器人把食物送到你眼前——甚至你都不需要任何食物,機器會消除你大腦的饑餓感,并且注射給你活下去所需要的養分。

你可以走出去啊,沒人攔著你。問題是,你出去了能干什么?社會的一切價值都由機器創造,你能想象到的一切行業都由數據和算法解決,就算還有必須由人力來從事的,也輪不到你。

我出去替你看了看,還是回去躺著好,真的。結婚生孩子?別鬧了。

未來已來,就在你我的不經意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