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位置
就是你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么?
沒有。
只要一個人真的想做,他就一定會找到辦法,把它達成。
但,危險的是人可能會在錯誤的認知下做出錯誤的努力,導致自己的愿望一直無法達成。所以,事情的過程和結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怎么想。
想字拆開,是心相。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的想法,就是心的一個相。所以想的重點,還在心上。
心在泥中,如蚯蚓一般,所見所聞所感都是腌臜事,連一雙眼睛也沒有必要留著,一生只顧著低頭鉆土吃喝就好;心在地表,如小草那樣,看這世界只是自己身邊的幾株花草,卿卿我我情情愛愛,亦會覺得十分精彩;心在人頭這個高度上,便一下子復雜了許多,吃喝固然要顧的、情愛也不能舍,成敗榮辱什么的更要拼上一拼,才能叫痛快;心若在樹梢,或許就只會對陽光感興趣,其他都是無謂的妝點;心若在山巔,則陽光或許都不再有絕對意義,那顆心的存在本身就是祂的意義;可,心若在云端呢?宇宙的更高處呢?
我的老師說過,上天創造這個大自然,就是為了給人心做一個參照。自然中的一切,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從食物鏈的頂端往下以至于細菌、微生物,每一個種群的存在都有它自己的位置和價值,這恰好在折射我們人間的眾生相。
我們摸爬滾打地戀愛、生娃、工作、創業,無非是在為自己掙得在社會中的一席相對好一些的位置,但用的力氣全錯了。
就像蚯蚓若想升級做飛鳥,它要做的絕不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奮斗,因為就算它再努力、吃再多的土,最后也無非只是變成一條比較肥胖、或者健壯的大蚯蚓。只有它把自己現有的一切都打破重塑,拋棄自己賴以生存的泥土、甚至放棄自己的這一次生命,才有可能在新的輪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
我想,其實生命一直在輪回,只是未必全都通過肉體生死的方式。
小學升初中,要考試——死去活來;初中升高中,更要考試——更是死去活來;高中升大學,考到人心崩潰——這次死得更徹底、活得也更放肆;大學出社會,要靠無數個證,就算不入有形的考場,一次次的面試、工作之后一輪又一輪的考核、一次又一次對機會的把握,亦都是試題,也都是人迎來(部分)新生的可能。
不管你是否曾經留意這些小細節,我們也都是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與煎熬中,卸掉那個不再適合當下的過去的自己,長成了一個更適合當下并要去創造未來的新的自己。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或許生命就是這樣,才在一次又一次的死生之間,慢慢變得強大起來。
可惜人往往越長大,就越懼怕生死;越懼怕這生死,就越難再得到成長。慢慢地,不再成長的人,就“長成”了那條,想當一只鳥卻決然選擇通過拼命吃土來達成目標的,胖蚯蚓。
所以人的位置到底該用什么來判斷呢?不能看這個人有多大的房子開多少錢的車,因為我們都是蚯蚓,房子和車都是土,多多少少,并不能顯得人更厲害;人的位置,該由那顆心來判斷——若你還是覺得心的位置太抽象,那就去看ta在想什么,因為那個“想”,就是心的相。
胖驚鴻
想飛上云端卻發現自己一直在啃土
你呢?留言說說吧
20171208
補充——
寫完照舊發給老師,平時都不大反應的老師特意回復強調說:心的位置從良知開始。這確實是被我漏掉的,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
今天這個世界看起來可以包容一切,看起來好似什麼都已經沒了標準,但其實標準一直都在,這個標準就是善惡,真假,而判斷一件事情的是否符合這個標準,則需要人心中的良知。
或許可以這樣說:當一顆心有良知,才可以被稱之為心;否則,是不配的。或者,再柔和一些來講,那是迷失了的、沉睡著的“心”,要喚醒ta,就需要一份正知正見的注入,來喚得良知的覺醒。 天地善養萬類,而只有一顆善心,才能讀懂祂的善與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