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陽春三月,我又一次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回到了曾經留下美好記憶的黑龍泉溝。
? ? ? 趁著摩托車前往,任暖暖的春日殷勤而燦爛。撲面而來的風少了寒冬的凜冽,卻平添了幾分兒祥和,柔柔的。遠遠望去,山綠的不深,那淺淺的嫩很像十六七歲少年唇邊潤潤的胡茬兒。不知名的野花也開了,粉的、黃的、白的……星星點點地點綴在那淺綠中,微風拂過,她們揚起笑臉頻頻點頭——是在向春姑娘致意自己的怒放嗎?天空幽藍而深遠,薄如蟬翼的幾綹兒白云悠閑地飄來飄去,怕是在窺探人間的美景吧!
? ? ? ? 停下車,鑲嵌在墨綠色松樹林的彎彎曲曲的土公路赫然呈于眼前。走完土路,順山而上,沒走到一半,便聽到“嘩嘩,嘩嘩嘩……”的水聲——悶,悶得像女人委屈的嗚咽;低,低得像蟋蟀緩緩的吟唱。循著聲音尋覓,一條一米來寬的水渠蜿蜒向前,不似盛開的花兒那么的搶眼,只是默默地流淌,給這靜謐的山谷增添了聲響,卻恰似大山的腰帶,只是系的不夠規則。
? ? ? ? “一定是黑龍泉的水!”我猜測著。想起上小學時,學校常組織學生上山打柴,每次都在這山上。干累了,我們總喜歡到黑龍泉找水喝。記憶中,黑龍泉的水是冬暖夏涼的。夏天,口渴了,掬一捧水到口中,脆脆的,甜甜的,涼涼的,涼得浸心;冬天,水面上煙霧繚繞,讓人疑心水底有一口蒸鍋,誰在鍋底不停地添柴火。——據說,最冷的時候,在水中放一個生雞蛋也能煮熟!
? ? ? 邊回憶邊尋覓,小渠把我引到了泉水的源頭——黑龍潭。那是一汪什么水啊:藍,藍的讓人屏住了呼吸——是誰在水底鋪了那么多的藍水晶,不,藍寶石?她折射出來的光,幽幽的,郁郁的,像徐志摩筆下那丁香姑娘;靜,靜的使人忘記了世俗紛擾,仿佛走進了陶淵明的“世外桃源”,什么名啊、利啊,煩啊、憂啊……統統拋之腦后!只想靜靜地享受這一汪清凈;清,清的能映出水底卵石的影子!忽然想起了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那是在寫游魚,可這水,清的連游魚都沒有!真正印證了“水至清則無魚”的俗語。偶爾微風拂過,潭邊的草葉輕輕舞動,好像當潭水為鏡子,也要臭美一番呢!不知怎的,忽然想到了“深山出俊鳥”這句話來!不是嗎?在這無私的純潔的泉水滋潤下,走出去了多少有志之士,養育了多少默默奉獻的父老鄉親啊!
? ? ? ? “怎么沒見到泡泡?”記得小學六年級,為了教我們寫游記類的作文,語文老師常帶我們來參觀。那時還只是個淺淺的葫蘆形的水洼,洼底的水泡不停地往外冒。有時一個,有時一串兒;或排成長隊,或三五成群;一個擠一個,一個頂一個,一個催一個,爭先恐后地往外跑。每個泡泡都怕落后,每個泡泡都怕錯過了“出生”的好時辰!它們歪歪扭扭、嘻嘻哈哈,擠得好不熱鬧!好像還能聽到嘰嘰喳喳的吵鬧聲:“快點兒跑,快點兒跑……”那種你爭我搶、你追我趕的勁頭好讓人羨慕!“人就應該有這種精神!”語文老師的諄諄教導仿佛還在耳邊。
? ? ? “譚挖深了,當然就不冒泡了!”護潭老人的解釋把我從回憶中拉了回來。不是嘛,潭水深得探不到底兒,再不是葫蘆形的水洼了,它呈大大的楔形,更像龐大的黑龍吐出的舌頭。潭四周的草木隨風搖曳著,多像黑龍的胡須啊——它是在搖頭歡迎我的回歸嗎?忽然有種親近感,像多年的游子回到了家,那種溫馨自心中蔓延開來,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親吻這潭水。我蹲下身,輕輕撥弄著它,小心翼翼地掬它入口,潤潤的,好舒服!
? ? ? 楔形的潭水被水泥圍了個半圓,潭面上伸進來好幾個水管兒。“那是我們幾個隊吃水的管子。”護潭老人告訴我,“別小看這一潭兒水,它一年四季都沒枯過。不僅能供養我們好幾個隊吃水,還匯成了現在的鮑溝水庫——養活了多少人啊!”有些驚嘆,就這么小小的一潭水,竟匯成了那么大的一個水庫,竟養活了那么多的人!“用它的水種出來的米才好吃呢,在過去,常用我們鮑溝的米敬貢朝廷!”老人自豪地說。是啊,就如今,有多少人爭著搶著買我們鮑溝的米吃……這小小的潭水啊!我不禁對它又多了一層敬畏。
? ? ? 背對著潭水向下望,有些恍惚。印象中的泉水是四分五裂的,像一群調皮的孩子蹦著跳著
? ? ? 掙脫了媽媽的懷抱,想到哪兒就到哪兒,自由自在地做游戲,煞是好看。可現在,估計是這些孩子們長大了,該想著為人們做些貢獻了。它們都規規矩矩地匯成了一道水渠,歡歡喜喜的履行著它們的職責!
? ? ? ? 橫跨過渠面,我打算爬到黑龍背上去瞅瞅。問好了路,緊抓著樹枝,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爬上了龍頭。龍頭上有一個廟,叫鮑家寨。據聽說,“鮑溝”這一村名兒便源于此,這里還有一段傳說呢。
? ? ? 傳說這廟里藏著一位名叫鮑三娘的美麗女子,住在石屋里,屋里有石桌、石盤、石碗、石筷……就連門也是石頭的。人們有了紅白喜事,急需用碗碟之類的,都到這石屋里借。鮑三娘總是趁人們不注意時一摞一摞地往屋外搬;用罷了,借的人再把這些家什放到石門外,鮑三娘又不辭勞苦地,一摞一摞地搬進屋……日子久了,人們對這位貌若天仙的神仙姐姐產生了好奇。有一天,一位膽兒大的黑小伙趁鮑三娘出來搬碗筷時一下子從后面抱住她——可這黑小伙撲了個空,鮑三娘羞得立馬飛上了天,不再回來了,那石門也再也沒開過。那黑小伙原是水中的一條黑龍,這下惹怒了上天,玉帝把他變成了一座大山,長年累月托著鮑三娘的石屋懺悔!這大概就是黑龍泉的來歷吧。
? ? ? ? 氣喘吁吁地爬了半個小時,果真見到了“石門”——在樹枝的掩映下若隱若現,中間還有一道黑黑的縫兒,該是門縫兒吧,上面還有兩道門楣呢。手腳并用才登上山頂,頂上有一草棚,磚砌的墻歪歪斜斜的,墻頭上掛了不少的紅綢子布——大概是祈求保佑的人們獻給鮑三娘的布料。人們說,每年三月初三鮑三娘的生日,這里就特別紅火。這固然是迷信,卻也折射了古時候人們對平安幸福的渴求。
? ? ? 我也跪了下來,雙手合十,虔誠地向鮑三娘叩拜——不是乞求,是表達對這位美麗善良姑娘的敬意!
? ? ?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雖不能與泰山媲美,但在黑龍泉溝中,鮑家寨也算頂端了!登高望遠,群山俯首稱臣朝拜,那種居高臨下的愜意讓人一下子自信了好多!
? ? ? 久久不愿下山,只為感受家鄉山水的韻味!直到夕陽西下,倦鳥歸林,我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娘家。
? ? ? 二十多年了,我們長大了,我的父老鄉親們也老了,可他們仍像黑龍泉一樣固守著一方凈土,不知疲倦地勞作著,奉獻著……
? ? ? 又見黑龍泉,又一次感受了家鄉人的無私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