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有沒有過這種念頭:我的出身、經歷和環境決定了我做某件事是不現實的。
我身邊就有抱著這樣想法的朋友,并且有很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朋友A是名網站編輯,不喜歡這份工作,也覺得沒什么發展空間,工資在北京除了租房吃飯購物也攢不下多少。
“你既然不喜歡,為什么不找個喜歡的工作?”
“喜歡哪能當飯吃呀?有幾個人能說他喜歡自己的工作?工作只是工作,別對它寄托太多期望。”
“那你既然覺得沒有發展,為什么還呆在這家公司?”
“我現在的工作經歷就決定我以后跳槽也只能在原來的圈子里,因為公司招人都是看重相關行業的工作經驗,招來的人需要直接就能用,沒時間從頭培養。再說,現在這份工作挺穩定的,工資加上補貼也過得去,我才剛工作,再找也找不到更好的了,就先干著唄。”
A說的理由我承認是事實。
但是,我更想做內心真正渴望、自己真正擅長的事,便果斷辭去了現在的網編工作。
2.
巧的是,我在招聘網站上給一家創業媒體公司投了簡歷,CEO竟然是我大學的學長Q。
他就約我見面聊,就說起了自己的創業經歷。他畢業后在創投類媒體做過記者,期間也寫出過一些牛叉的報道 ,還成立過一個創業家的聯盟,組織過一些大型活動。但他心里還是有對新聞理想的堅持,就干脆自己找天使拉投資成立公司,立志用真實的數據報道創業企業的融資情況和發展模式。
說實話,Q學長和我說他公司理念的時候,我將信將疑:初衷是好的,但激情過后能持續多久?內容怎樣變現?公司未來發展路徑又在哪里?他前同事也不看好他創業的前景:“你工作經驗還不足,人脈資源也不多,創業成功的希望不大。”
但就算這樣,他還是頭也不回地走上了自己想走的路。
那次談話后,我一直在觀察他朋友圈發的關于公司的情況。新的小伙伴加入、文章發表數量達到一定量級、文章閱讀量有了突破、第一次舉辦線下活動……
而就在不久前,我看到他發朋友圈慶祝自己的公司成為首批入駐頭條號的創業媒體。在替他高興的同時,我也從他身上看到:如果想做一件事,除了你自己,誰也阻止不了你。
想要打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嘗試新鮮事物確實有風險,你可以找到一萬個正確的理由安于現狀。
但是,所有理由說穿了就是為自己的平庸懶惰找的借口。
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不顧風險盲目地去創業,學長Q的公司現在也還是前途未卜,我想說的是:如果通過努力有可能抵達心中理想的自己,為什么不去試試呢?
可能性不是天時地利人和,而是要靠自己敏銳地發現、扎實地實踐。
后來,我又嘗試了兩家媒體以及和之前完全不同的領域。事實證明,那并不適合我,我還是摔得頭破血流,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己在快速收獲和成長。
我甚至發現,每一次試錯,都使我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感覺自己離“正軌”越來越近。
現在,我正在做自己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