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想快快長大,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長大后,反而會懷念:無憂無慮的時光也跟著一去不復返了。
長大后最遺憾的事是:變得越來越怕受傷,越來越喜歡隱藏自己,甚至連表達愛都變得畏畏縮縮。
我懷念那個曾經很有活力無拘無束的小女孩,那個會第一個舉手上臺搖頭晃腦非常陶醉地背誦“離離原上草”的小女孩。
這些年的四處折騰,都是為了找回那個很有力量很勇敢的自己。
宮崎駿的《龍貓》里有一句我非常喜歡的臺詞:“什么時候我們開始無法像孩子一樣肆意地大呼小叫了?心里的小情緒堆積得像山一樣高,直到溢出來。”
孩子能夠肆無忌憚地大呼小叫,當然是因為背后有大人在照顧他們,暫時肩上不用背負任何責任,沒有生存的壓力。
成年以后我們沒有辦法真的做回小孩,但也許可以像孩子學習,做一個能夠直接表達愛的大人。
最近在幫朋友輔導她兒子Max的英語,也常和有娃的閨蜜一起聚會,有機會經常和孩子們打交道,近距離感受到他們渾身洋溢著的活力、美好以及直接表達愛和感受的美好習慣。
8歲小男孩Max第一次見到我就開門見山表達了他的訝異:“噫,你涂口紅了?”我嚇了一跳,但馬上老老實實誠誠懇懇地回答:“是啊,這是我最喜歡的顏色,好看嗎?”他點了點頭。
簡單的一段對話,馬上拉近了我們的距離。第一次見面他就發現了我的小喜好,我們之間有了一份心照不宣的默契。
第一次上課當我一板一眼地照教科書帶他念單詞讀句子時,他立刻就表達了他的感受:“這樣不好玩。”
聽到他的真實反饋,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馬上欣然接受了,我也在學習如何當好他的老師呢,第一次不知道怎么教太正常了。
那天我們正好學到顏色這一課,于是馬上改變策略,讓好動的他像玩通關游戲那樣,跑來跑去在家里找3-5種同一顏色的物品,他好開心。
第二次上課時,他就主動跟我說:“我最喜歡跑來跑去找顏色呢,這樣真有意思。”
因為他的直接表達,我明白了應該怎樣按照他的天性和喜好設計課程環節,他也得到了他喜歡的學習方式,雙贏!
我們有一次學到了“favorite"(最喜歡的)這個單詞,我就順口問他誰是你最喜歡的老師啊,他用手指了指我,斬釘截鐵地說:“You"。
我愣了一下,心里甜滋滋的,這么快我就榮升他最喜歡的老師了,有點小驕傲也有點小心酸:我有多久沒有這樣直接地表達自己對另一個人的喜愛了呢?
31號跨年那一天也是我陽歷生日的第二天,朋友們為我在龍井的茅鄉茶居弄了一個聚會,我的閨蜜Angela帶著她5歲的女兒欣欣一起來了。
打從欣欣出生后我曾去看過襁褓中的她一次后,5年不見了,她已經出落成一個甜美可愛的小姑娘了。
雖然好久不見,欣欣對我毫無隔閡,安靜地坐在我身旁,小手不停地為我剝花生剝蠶豆,剝好了就放我碗里,用熱切的小眼神示意我趕緊吃,盛情難卻,那天我光吃她給我剝的堅果就至少吃了40粒以上,心里那叫一個溫暖,恨不得立馬自己也生一個小棉襖出來。
相對大人,孩子能更加自如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對一個人的喜愛;看待一些事物時,會直接說“喜歡”或“不喜歡”,“愿意”或“不愿意”。
表達自己的感受,就是跟自己真正地待在一起。
當我們接受了自己的感受時,我們也就體會了自己,也就有能力去真正地體會別人。
孩提時,我們發出聲音、表達欲求、產生情感、生出情緒、探索世界……都是在表達我們的動力,這也叫熱情,或生命力。但在和父母或其他撫養者的關系中,這些熱情的表達,常被阻斷,我們最后就會自己阻斷自己,不讓自己向外界伸出手腳。于是,我們的心中就有了一個意象——自己像是活在一個玻璃罩子或塑料薄膜中。
2017,新的一年,心的一年,試著鼓勵我們自己:“敞開心扉,伸出雙臂,如果你還渴望被擁抱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