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參考自《隱藏的論語》。
解讀只是個人暫時的淺見。
接下來幾章在講孔子的個人追求。
7.11
【原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受重用時,就展露才華,不受重用時,就韜光養晦。只有我和你有這樣的品行!”子路說:“您帶兵作戰,會與誰一起?”孔子說:“象暴虎躍河那樣至死不悔的人,我是不會與他共事的。就算行軍布陣,我也會與那種遇事謹慎、善于謀劃而能最后取勝的人共事。”
【解讀】
比如這里,才華有施展的空間就做官,沒有就韜光養晦。還有就是要懷有敬畏之心,合理的謀劃來做事情。
7.12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
孔子說:“富貴如果可以求到的話,就算給人當‘司機’,我也愿意啊。可如果富貴不可求,那我還是隨我所好,悠閑自樂。”
【解讀】
這一章很關鍵,如果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求得富貴,孔子也是愿意的,如果不可以就選擇自己的興趣。
7.13
【原文】
子之所慎:齊(zhāi),戰,疾。
【譯文】
孔子非常謹慎對待的事情是:齋戒,戰爭,疾病。
【解讀】
追求的過程要懷有敬畏之心。
7.14
【原文】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沉浸在那美妙的境界,)三個月都食不甘味,他說:“想不到音樂之美,竟能到如此境界啊。”?
【解讀】
這里孔子也求人生的享樂,這里是通過音樂的方式來得到長久的滿足。這和其他短暫的快樂可以形成一個對比。
7.15
【原文】
冉有曰:“夫子為(wèi)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譯文】
冉有說:“我們的老師會出仕協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好吧,我去問問看。”他進到孔子房間里,說:“伯夷、叔齊是怎么人呢?”孔子說:“他們都是古代的賢人啊。”子貢說:“他們心中懷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志求于仁,而實現了仁,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子貢出了孔子的房間,說:“老師不會出仕協助衛國國君的。”
【解讀】
這里講孔子追求的是仁,所以不仁的事不愿意做。做到了仁也就是君子了。
7.16
【原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文】
孔子說:“粗茶淡飯,吉祥而臥,也是莫大的樂趣啊。那種取之不義的富貴,我視它如浮云一樣。”
【解讀】
平淡的生活也可以享樂。但如果通過不義的方式來得到富貴,這不是孔子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