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四勇于改過,成為“自勝”的強者
《朱熹集注》:“過則勿憚改。勿,亦禁止之辭。憚,畏難也。自治不勇,則惡日長,故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茍安也。程子曰:‘學問之道無他也,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為質,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己者輔之。然或吝于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過者,圣賢所不能無也。自以為無過,而過乃大矣。自以為有過,而過自寡矣。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言大過而不言小過,是圣人猶未敢言小過之必無也。顏氏之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故能不貳過而入圣域。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圣賢之學,教人改過遷善而己矣。后之君子,高語性天,而恥言改過,有過且不自知,與圣賢克己之功遠矣。”“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益卦·大象》)乃是最有利益的事,改過而不貳過,則是恒其德、死而后已的修己綱領。(益卦的上卦為巽、下卦為震,恒卦上卦為震,下卦為巽,益卦與恒卦都是震卦與巽卦的組合,《益卦·大象》云:“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恒卦·大象》云:“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相互參解,則遷善改過乃是恒其德、立不易方、自強不息的養正樞軸。)
改過必須有相當的勇氣,能改自己的過失即是“自勝”的強者(老子《道德經》第33章“智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大象》),能“勿憚改”而貞勝自我者,才是強者,君子自勝改過的貞勝養正功夫,乃是自強不息的修養。孔子學易以恒其德、無大過作為時位行事的修身參照,(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篇》);學易理貴在修德、恒其德而不尚占筮。(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論語·子路篇》)“勿憚改”則是在改過的過程,有時候會受不了欲求誘惑與染習重力的吸引,明明知道是過失,但是意志力突破不了慣習過失,仍然不由自主地再犯過失,或者因為改過通常有剝奪慣習與嗜欲滿足的不安情緒,乃至于有痛苦壓迫的感受,幾次改不成之后就灰心喪氣,放棄勇于改過的努力。如《易經·復卦》六三言:“頻復厲無咎”,尤其是在內外往來變動的時位,經常受到不同角色連帶的影響,難以用中、適變調整,即使改過之后又再犯同樣的過失,即使屢犯亦須經常鍥而不舍地鼓勵自己要經常改過,“持其志,勿暴其氣”(《孟子·公孫丑上》)。
無咎改過,要有相當堅定的決心,又要有耐心貞觀貞勝的努力,在“過則勿憚改”的過程,必須先要有知過的反省體察:
(1)過失多是來自于個人欲望貪求與自私擁有,如果能不憂己私,對生命有真誠的反省修持,加上能不斷“學而時習”,善用智慧分析過失的生成原因,了解自己所在時位,執行中止過失的行動方案,其中的智、仁、勇三達德修持,有助于勿憚改過的實踐;
(2)無咎與改過,往往面臨時位變動調整的沖擊,改過是一種改變,勢必要面臨內外往來的不同勢能牽引,有錯綜復雜的變動連結影響,也有定位取舍考慮,改過并非在真空狀態下的孤立面對,除了內在的習染成癮、難以自拔的下墜勢能之外,還有面對自己要改變改過的歷程,牽引相關人事的利害得失,改過是否會激發人際壓力的牽制反彈?當有知止的“戒定慧”修持;
(3)知過的同時,必須有真誠悔過的心情與改過的行動,“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篇》),是以普賢十愿當中即有“懺悔業障”的悔過愿行;
(4)若要天下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除了自己本身當勇于改過而寡過以日新其德之外,又當“緣人情,赦小過”(《春秋繁露·俞序篇》),“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君子入德要道,以寡過的長善救失,作為相互勉勵的朋友講習之道,不要太苛責別人的過失,當緣人情而“赦過宥罪”(《易經·解卦·大象》),既然改了,就不要再去數落過去的過失,“既往不咎”(《論語·八佾篇》),“不念舊惡”(《論語·公冶長篇》),鼓勵“日新其德”的君子道長,又不失“小懲而大戒”的檢點修正(《系辭傳下》:“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乃《系辭傳》對噬嗑卦初九爻的詮釋發揮)則有助于化民成俗(《禮記·學記》言“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于學乎”,學以不遷怒、不貳過,臻圣德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