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會想要去紋個身,但會被各種隨之而來的問題導致擱置或抑制,最后還是去紋的就不多了。
虛擬文身的初衷,就是在這些問題中找到解決辦法,虛擬文身希望做的是提供一些可能性讓這些人群不僅找到理想的紋身圖案,更重要是一種體驗,通過照片直觀看到紋身后的效果和新形象,這是虛擬文身名字的來歷,有一次看到國外的藝術家創作了一些名人的紋身作品,他們本來是沒有紋身的,或者他們的形象一般不會有暴露的紋身,人們也認為他們和紋身聯系不到一起,但是他通過自己的表現手法,讓人們眼前一亮,假如他們紋身了有多么酷,他故意選用了赫本,夢露,貓王,肯尼迪,李小龍,戴安娜,施瓦辛格等各種名流人士,在那些熟悉的照片中加入了各種圖案的紋身,確實從視覺上看到一種震撼,所以當時我就意識這其實就是一種情感體驗,包括了讓人們從各個角度了解圖案作為紋身不同于一件衣服和一些飾品,在皮膚上的質感無法比擬,當一個人有紋身后他的個性形象會如何如何,而且在人的心目中產生了觀念的變化,吸引人的地方不僅是一個圖案本身的美和其代表的內涵,還有整個人因為這些圖案攜帶著某些故事,那是會引人想象的吸引力,自然而然達到紋身鮮為人知的深層魅力。
虛擬紋身應該是什么樣的,首先,是圖案的靈魂,這包括美的品味,情感的傳遞。我覺得說消費者自身審美無論如何都會本能的甄選對象是有道理的,一個普通人就算平時沒有關注一個東西,但當發現這個東西出現在眼前,仍會習慣根據自己的判斷對其產生評價,即使只是表達在心中。我們看一個圖案,眼光人各有別,理解因人而異,美不美是很直觀的感受,這里面可以沒有硬性標準,往往可能受到情緒影響,性格左右,不一定很冷靜去看待,從品味上說這也可能是種個性,此一時彼一時,都是會變化的。在我看來,無論什么選擇也好,我只有依照內心的寫照,做好設定的目標,表達出自己的解讀在不斷加深,用心操心做好。
其次,虛擬紋身是豐富多樣性的,可以對一個人身上進行無數次創作,因為在照片上實現,同一張照片就可以設計出很多款式,所以不同照片上又可以設計出更多樣子來了,每一張人像成為作品后都變得獨一無二,想象空間很大,不但沒有太多局限性,反而可以延伸跨界出現很多可能,我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像藝術照模式,作品完工洗出來,做成冊子或放進相框,紀念或裝飾,照片里的人成為藝術載體后,一件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油然而生,你可以掛在墻上,看你怎么玩,你能不能讓普通的照片按照你的想法變成有意思的文藝范?
一個是促進真實紋身,不用局限把紋身創作都交給紋身師完成,你可以在虛擬紋身上找到你喜歡的風格的師傅(這個師傅不一定是紋身師,而是無數美術愛好者,后面會講)設計圖案,并確定下來樣式和身體哪個部位,再把完工的虛擬紋身照片交給紋身師做最后的工序,即真正的紋身雕琢。
我想把紋身最關鍵兩件事分開完成,因為紋身師的畫工技法是局限的,他們只擅長畫幾種固定的風格圖案(有的甚至原創很差,基本只會臨摹),不可能面面俱到,想要什么都能滿足那不實際,除非正好對口,有的顧客就想要指定某個紋身師的手藝,否則把這環節的難題交給四面八方的畫家吧,這樣可選圖案多且精(我忍不住插一句,每天實在太多太多不出名的草根畫出無以倫比的畫面,這些應該加以轉化),回頭紋身師按虛擬紋身出來的作品作為參考進行加工,這樣一分一合,既保證滿意度上去了效率也提高了。
其實也許虛擬紋身打開的潘多拉盒,對傳統紋身行業會帶來革命性的推動,在紋身技藝走出地下后,那些喜歡圖案的人會率先引領新一代紋身新潮,未來在我設想中會出現一批一批果斷在身上留下各種各樣紋身的文人墨客,這些潮酷群體自然會把這份魅力影響傳播帶動起來,隨著安全性提高和清理得到保障后,不必懷揣矛盾顧慮,盡情享受精神的樂趣,放開在干干凈凈的皮膚上染上各自思想的印記,琢磨怎樣搭配選擇個性獨特的圖案,我們常說,看圖說話,當紋身的深層作用被喚醒,一個圖案就可以促進人與人的興趣連接,瞬間建立雙方情感基礎,這不是幻想,但需要時間醞釀和觀念養成。
你可以想象一個人的身體就好比一部手機,只會留下那些適合使用的app,虛擬紋身先給你去盡情體驗,成為篩選后的精品再載入,留給你日后生活慢慢去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