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是初生的太陽,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希望。這話沒錯。難道這就意味著老人要退出社會嗎?
如今,很多人提出“老人無用論”。認為老年人沒有一點用處,不但沒有為社會做貢獻,反而成了社會的負擔。所以老人沒有存在的必要。
老人沒有價值,大學生不應該舍命相救
新聞常報道大學生因救老人而溺死的事件。有些人的想法是:“7旬老人不該救,他們沒有價值,又不能為社會貢獻。”,“救什么老人啊,他們又沒什么用”,“唉,太不值了。一個大學生就這么沒了,說不定以后他能為國家做很大貢獻呢”……
這些都是“老人無用論”的觀點。他們把關注點放在救老人值不值得上,從老人和大學生的價值來判定一條生命。他們認為,年長的人老態龍鐘,既沒有勞動能力,也沒有為社會做貢獻。反而浪費國家糧食,浪費醫療資源,成了社會的負擔。所以,大學生實在沒必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老人的生命。
但是,生命是沒有等級的,也沒有所謂的高低貴賤之分。
大學生救7旬老人,沒有值不值得,只有應不應該。我們不該以價值去判定一條生命該不該留下,而是要站在道德的高點去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見死不救可以讓社會進步,那又另當別論。可它不能啊,如果說全社會都認為,年輕人不應該冒風險去救任何一個年老的人,僅僅是因為他們認為老人無用。那么也許年輕人的命留住了,可能他以后也大有所為。但你說,這樣的社會能好到哪去?這樣的社會能發展到哪里去?所有人的道德和良知都被腐蝕了,這難道不是社會的后退?
南懷瑾先生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而那些認為“大學生救老人不值得”的人,就已經喪失了自己一個國家最為根本的文化,這是嚴重的道德教育問題。
中風老人活著就是拖累家人
我外婆家一個鄰居。他們家有一個80歲的老爺爺,中風好幾年了,如今只能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顧著。
老人在兩個兒子家輪流住上一個月。兩個兒子都外出工作了,剩下兩個兒媳婦在家照顧老人。小兒媳婦都被街里鄰坊夸,把老人照顧得很好,給老人換尿濕的褲子,洗邋遢的床單和衣服。飲食起居方面都很細心。
可大兒媳婦就不同了。她每天早上8點就出去串鄰居家的門,中午1點才回家做飯給老人吃。可老人這時候,早已經是餓得前胸貼后背了。有時候他絮叨一兩句,大兒媳婦就很不耐煩了,“難道我還會餓死你不成”。
老爺爺只有右手能動,左手和腳是早已經僵硬了的。所以大小便都要人在旁扶著。但晚上他也經常要大小便,所以他叫喚大兒媳婦稍稍扶下他。可她從來都不理會老爺爺,所以老爺爺只能自己打開手電筒(燈離床頭太遠了,老爺爺碰不到),慢慢摸索著,艱難地支起自己的身子,雖然勉強能起床,但也經常摔在地上,給原本就枯瘦的手和腳增添了一道又一道的傷疤,也加重了病情。
也許摔得實在是疼,所以老爺爺想讓大兒媳婦叫醫生來看看。但她從來不會這樣做。好,你不給我請醫生,我給你錢你幫我買藥總可以吧。可她也不幫老爺爺買藥,即便老爺爺給她錢。她說,“都要死的人了,還吃什么藥。”
白天時,老爺爺要喝水或者需要幫忙的時候,他就會叫大兒媳婦。可她大多時候都極不耐煩地回答“叫什么叫,還不如死了算了。80好幾了,也該死了,別拖累我們…”她有說話的力氣,但就是不會走過去幫下老爺爺。她總覺得,老爺爺活著就是家庭的累贅,她也巴不得老爺爺早點死。
而被罵過很多次的老爺爺,有些時候有需要人幫忙的時候,他也不敢叫了。他只是每天一個人睡在那間陰暗的房間里,沒有任何動靜,也沒有人和他講話。
聽外婆講到完這個故事,真讓我心寒。雖然是兒媳婦,但也是親人啊。好歹你也在這個家里生活了三十幾年,你公公幫襯了這么多年。
古人在弟子規里說,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身。可如今呢?別說是親有疾藥嘗了,連親有疾藥先買都做不到了。
人都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的過程。人都會經歷老年的,你拋棄無用的老人,可你不知道有一天你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嗎?
生死都有定數的,時候到了,閻王爺自然不會手下留情。再說,老人的生死也不是你該操心的事,你又何必那么心急地把老人往閻王爺那里送呢?很多老人活了一輩子,也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你為什么連個安靜的晚年都不讓他有呢?如果你到老年了,你的兒女也像你如今這般對待老人,你做何感想?
我們都別在提倡“老人無用論”了,請多用點心和他們相處吧,多給老人們一些寬容和理解。讓他們在時間不多的日子里,安穩地度過每一天吧。這是我們對人生來僅一次的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