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習慣的理念非常好,就是從一個非常微小的事情開始做,只要你開始行動了,你就會做的更多。但作者為其找的心理學理論基礎--自我耗竭(ego depletion)在學術界的爭議比較大。
咱一項項說。
微習慣的理念可以歸結為兩點。
一、先開始行動。習慣難于養成是因為很多人有畏難情緒,先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很大的目標,結果還沒開始行動就先被目標需要的工作量給嚇死了。微習慣的策略是先開始行動,行動之后,你就出在行動而不是想象之中,就可以在行動的狀態繼續做下去。這里呼應了牛頓的第一定律:
“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
當你處在行動狀態中,你就更可能堅持下去。當你處在思考的狀態,你就會一直思考。
二、習慣要小。小的習慣更容易開始,因為他沒有難度,你不會害怕。小的習慣也更容易堅持。這也同樣呼應了牛頓第一定律,質量越小,慣性越小。習慣越小,由思考狀態/非行動狀態轉為行動狀態的阻力就越小。
基于以上兩點,微習慣的理念很棒,比那些一直強調基于動機能來激勵人培養習慣的方法要好。通過動機激勵來培養習慣,還是從心理/思想的角度入手,人們很容易畏難,而且動機會隨著難度和時間的增加而慢慢降低。
而作者把微習慣的理論基礎建立在“意志力”的基礎上,認為意志力不像動機那樣不可控。這兩個概念有點不好區分,可以簡單的把“動機”理解為是驅使你去做事情的力量,而“意志力”是維持你做事情的力量。作者找出了“自我耗竭”理論來支持自己,即微習慣需要很少的”意志力“。
”自我耗竭“理論很好理解,就是人們在做事情時會消耗自我的意志力。2010年的一個元分析(可以理解為對其他”自我耗竭“研究的一個總結性研究)研究發現了自我耗竭的影響因素包括:
努力程度
感知難度
消極情緒
主觀疲勞
血糖水平
而作者認為,微習慣對這五項因素的消耗很小。這也很容易理解,比如,一次只做一個俯臥撐這樣的微習慣,所需要的努力程度,感知到的難度,都非常低。因此,作者認為微習慣對意志力的消耗很低,因此微習慣很容易養成。
這個邏輯確實很棒。
但我查了自我耗竭理論的維基百科之后,發現學術界對自我耗竭的研究頗有爭議。
首先是有人懷疑自我耗竭的概念就有問題。其不像其他心理學概念,可以用一些工具如問卷來直接測量,而是基于自我控制任務之后第二次任務能堅持的時間,這樣一個可觀測到的行為。這樣,最起碼,對這個概念的內涵理解就可能是有問題的。
另外一個就是對自我耗竭的各種研究的結論有沖突。沖突最大的就是兩項元分析,2015年的一項元分析對2010年的元分析的統計方法提出了質疑,認為其沒有考慮到發表偏差(publication bias),從而造成意志力研究的效力被夸大。
學術研究本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提出結論,修正結論,這樣緩慢前行。
可能基于心理學結論的自我耗竭研究有爭議,但基于牛頓第一定律的微習慣還是很值得一試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