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自己
現(xiàn)在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各種意識和價值觀紛紛完成了獨立,再聚合的過程后迅速崛起。堅持了幾千年的基于血脈、家族式聚合方式正在瓦解崩塌,人們之間開始變成一個基于興趣,取向而成立的一個個群組,社群。多元的價值觀甚至導(dǎo)致兩個社群之間都不知道有彼此的存在,每個價值觀內(nèi)的人都在過著他們所堅持的生活,因為那是他們所理解和堅持的生活準則,活著的目的,執(zhí)拗的覺得活著總得為了點什么。
人生短短數(shù)十年,人終將離開這個世界,一想到這里,就感覺到,生活中還有什么想不開的呢,不過是一時的糾結(jié),也是在人活著的為數(shù)不多的天數(shù)中,少了開心的一天,多了體驗不好的一天。
和別人聊天時,我經(jīng)常說起‘格局’一詞來,大意是基本所有的事情,從不同的格局角度來看,都將有不同的答案和理解。一個人的看待事情的格局越大,那么面對生活中的那些磨難以及一些雞毛蒜皮,不疼不癢,不使人掉塊肉的事情,就會變成另一種理解。
這種理解應(yīng)該和梁啟超的‘不在客觀的事,全在主觀的心’差不多,甚至和體制考試里涉及到的‘合理情緒療法(ABC理論)’也差不多。但是終想來,自己對于這樣的格局思維的應(yīng)用也是寥寥。
寫這篇文章也是告訴自己,不要迷惘,不要浮躁,也不要恐懼未來,大多數(shù)的不適心理體驗在除卻個體層面后,也是那樣的普通和普遍,每個人都在經(jīng)歷,也都在和自己所制造的磨難過不去。
記于畢業(yè)半年 2017年1月11日 臨沂 晌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