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忘記,所以重新開始。不記得具體是因為什么原因,似乎是看到了互惠的案例,也可能是因為社會認同的反思,總之就是突然覺得我似乎忘記了這本曾經醍醐灌頂的書,于是帶著懊惱和愧疚重讀了一遍,再一次震撼之余,決定留下一些所謂的讀書筆記。
影響力到底在說什么?他可不是村里的一家理發店。全書在貫穿闡述的,是幾種我們已經習以為常,深入骨髓的,仿佛已經完全內嵌到我們的身體里而不自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每一步思考和決策的,行為習慣。這些習慣的力量是如此可怕,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根本沒有意識到你已經被他們所影響,在你以為自己深思熟慮后做出了一個非常精明而滿意的決策的時候,殊不知掌控一切的上帝正開懷大笑。所以先知笛卡爾告訴我們,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而這上帝,就是那些影響巨大的力量,比如:
社會認同。
不那么的完美了解釋了一次又一次的網絡暴力和社會災難的視而不見:我們在做出決策的時候通常會看看身邊的人是怎么選擇的,而不是率先按照自我意識和價值觀進行判斷決策,一個不那么恰當但是非常簡單的例子就是,面對無數家餐廳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選擇里面人比較多的那一家;更深切的例子,當例如車禍或者其他事件發生的時候,圍觀的人通常無動于衷,因為大家都在等身邊其他人的反應。過往幾年很多的社會現象都在一次次的印證這個道理,再想想你身邊的事是否也是如此?
反過來思考一下,當一個人的處事風格與大多數人相異的時候,潛在的等于違背了社會認同,是不是也會被很多處于習慣中的人所不喜呢?所幸的是,我們正處在一個越來越包容,多元化變革的時代。
承諾和一致。
對于我們公開承諾過的事情,我們會努力使自己保持和承諾的一致性,甚至常常會出現明知道是錯的依然要努力維持一致的情況。小的事情,比如我們常常在爭執的過程中明知道自己已經立論失敗依然強詞奪理;再大一點,你可還記得朋友圈或者朋友群里發出的各類堅持讀書跑步起床的宣言;更大的事情,我在想各種恐怖組織的人肉炸彈,他們一定也是在“為事業獻身”這樣曾經的誓言宣言下一遍遍洗腦,才能最終做出恐怖襲擊的一致行為吧。
那么,想辦法,比如不停的夸獎一個人寫材料的能力特別特別強直到他自己都相信了,讓他幫忙寫材料,他自然就會無意識的幫助你了O(∩_∩)O哈哈~
互惠。
古老的東方諺語告訴我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其實這不僅僅是勸誡,更應該是一種描述,報恩已經是深入全人類骨髓里面的一種普遍價值觀。把這種思想無限微化,大概就是互惠的道理了。或許好人卡是對這個社會的一點諷刺,但是我們需要相信的是,你對別人好一點,真誠的好一點,無私的好一點,是真的可以得到回報的,我總是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權威。
或許你會覺得,在專家已經淪為磚家的今天,我們對專家的話語已經會產生懷疑;可是在某些領域取得公認成就的人,他說的所有話哪怕是非自身領域,你也會輕信。不恰當的例子,就是崔永元和轉基因。往小里說,我們通常在未知領域會相信那些看上去的權威,比如新員工對老員工的奉若圭臬。
那么,想辦法忽悠別人以為你是某個領域的磚家,你就成功了營銷的九成了。當然,反過來,也需要時刻警覺。
此外,還有諸如喜好,短缺,對比等,一目了然的,但是我們常常忽視的習慣影響。比如在全社會調侃著說說這一個看臉的世界的時候,殊不知,千百年來的社會一直都是一個看臉的社會,這就是喜好的潛移默化,你總是會傾向于相信或選擇你喜歡的那一個,那你為什么喜歡呢?長得好看,當然是原因之一。短缺和對比更好理解了,物以稀為貴,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比較,那么營造稀缺,營造適當的比較,就是你成功影響他人的捷徑。
我們和《影響力》這本書的內容,只差一層窗戶紙,輕輕的一捅,醍醐灌頂恍然大悟。這種感覺是無法通過筆記寫出來的,只有在一個字一個字的閱讀中,才能在不斷的“原來如此”的頓悟中遞增醒悟,感嘆本書的強悍。
今年的第一篇讀書筆記,除了內容的羅列之外,還有兩點想法:
1、這些具有普世意義的影響力,時時刻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但是總有些人會對其中的點某種程度的免疫,比如有人極度自信從不相信別人哪怕權威,比如有人極度自私從來不付出別提什么互惠,比如有人天性厚臉皮說過的話完全不可信,所以書里的內容價值巨大卻不是包治百病,我們要相信不可能。
2、我總覺得這些習慣的背后還潛藏著更為深刻的人性,比如因為懶于思考所以社會認同,比如因為認同表里如一所以承諾一致,只是在嘗試思索的過程中,我很難逐一的整理出來獨立完整的解析體系,只是發現人類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人類才相信的一些美好特質,比如追求平等,比如崇尚善良,比如言行如一,是全人類所共有的,才能逐步演化成諸如互惠、承諾一致等這些影響巨大的內在習慣。所以即便我依然相信人性本惡,但是發展到今天的人類社會的各種價值觀,是由善良和愛這樣美好特質為基石的,所以在一個人的正常成長過程中,人性中惡的部分會一點點的剝離,持續注入無限善的力量,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