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貴在拼搏,抓住機會不放松,產生的效果可能會遠超預期。
清朝太子少保、甘肅提督董福祥,本為甘肅環縣的幫會頭目,兩度領導部眾反叛清廷;在被湘軍將領、陜西各部清軍總指揮劉松山等人打趴后,董福祥才率部二次歸降,洗心革面一心效力清廷。
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左宗棠率大軍西征新疆,董福祥率領“董字三營”部眾,不懼風沙,沖鋒在前,先后攻克烏魯木齊、喀什噶爾、和闐等重鎮,累立戰功。
光緒四年(1878年)1月,新疆除伊犁外,全境重新被清軍收復。40歲的董福祥自此名震新疆,被清廷敘為戰功第一,加封賞賜甚厚。
從小鎮上伺機反叛的混混,到以戴罪之身成就平疆戰功第一,董福祥可謂抵達了他的人生巔峰!
然而,巔峰過后,董福祥的人生并未恢復平靜,反而以更激烈的方式,深度參與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大變局。悅史君認為,董福祥接下來的作為,其實更值得我們深思。
鎮疆19年 平叛理政朝野贊譽
光緒四年(1878年),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勝利結束后,被清廷敘為戰功第一的董福祥,以阿克蘇總兵的身份,繼續駐守新疆。
光緒五年(1879年),布魯特首領阿布都勒哈反叛,董福祥在兩天一夜的時間里,爭分奪秒,率部急馳300余里,在木吉擊潰叛軍,殲敵2000余人。
光緒十六年(1890年),52歲的董福祥因功被擢為喀什噶爾提督,總統南疆軍事。
光緒十七年(1891年),董福祥調任烏魯木齊提督。
從光緒元年(1875年)入疆以來,董福祥在新疆率部駐守了19年,政績卓著:御敵戍邊、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整修道路等,一系列有力舉措,不僅鞏固了邊防,也贏得朝野贊譽。
兩度進京 地方進剿武衛中樞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56歲的董福祥被晉封尚書銜,奉旨率甘軍入衛京師,屯駐薊州一帶,受到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的接見和賞識。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甘肅河州、湟中等地又爆發民變,57歲的董福祥被任命為甘肅提督,率部火速進剿。
平定匪亂后,董福祥被加封為太子少保,賞賜騎都尉世職。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59歲的董福祥再次奉命率甘軍進京,防衛京師;慈禧太后召見董福祥,他說:“臣無他能,唯能殺外人耳。”可見,他對當時橫行中國的列強極度不滿。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后,董福祥所轄甘軍被編入武衛軍,成為北洋三軍之一。
同時,60歲的董福祥被任命為武衛軍統領,駐防直隸、山西。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61歲的董福祥復任甘肅提督。
痛殺日使 榮祿倒忙攻防失據
當時,在清廷“招撫”策略的默許下,義和團運動已經席卷京津一帶,清軍中一些將領和義和團的關系很密切,董福祥就是其中之一,他手下的士兵也紛紛加入義和團。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慈禧太后為加強宮廷保安,召62歲的董福祥入京。
同年6月9日,董福祥率部進入北京,駐守永安門。
6月11日,董福祥部奉命開入永定門,這時剛好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乘車想要出城郊探望經總理衙門批準、到使館區保衛日本使館的日本警衛隊24人。董福祥部營官對杉山彬簡單詢問后,抽刀將其刺殺,尸體棄于路旁。
杉山彬死后,為了平息事態,清廷在6月13日的上諭中稱:“嚴拿兇犯,務獲盡法懲治。倘逾限不獲,定行嚴加懲處。”
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文淵閣大學士瓜爾佳·榮祿等人到日本使館致歉,隨后召董福祥面斥,并打算擬諭旨懲兇。
時任一等肅毅伯、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則以時局動蕩,如果懲罰董福祥,恐怕會引發其所屬甘軍嘩變,引發不可測的后果,勸阻慈禧太后,最終懲兇處罰的計劃也只好作罷。
而極力主張利用義和團對外強硬的多羅端郡王、御前大臣愛新覺羅·載漪,事后對董福祥大為贊賞:“汝真好漢,各大帥能盡如爾膽量,洋人不足平矣!”
6月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在前往總理衙門途中,被清兵伏擊。同日,清廷命令瓜爾佳·榮祿率部攻打東交民巷的使館區,榮祿怕當替罪羊負責任,先是裝病交出兵權,后因慈禧太后的懿旨難違,便命一貫仇外、沒有大炮只有土炮的董福祥部圍攻使館區,沒有派有德式裝備的武衛中軍。
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的名義,向英、法、德、日、俄等諸列強同時宣戰。
自6月20日至6月23日,董福祥率領甘軍一連四天,每天發炮三百多發,但無法對使館區造成大的損害,沒能將使館區攻克。
6月25日,瓜爾佳·榮祿奉旨停攻使館區,并派人送西瓜蔬菜等慰問品到各國使館;暗地里,瓜爾佳·榮祿又派人假扮成小販車夫,將大量先進的德制后膛槍等軍火,偷偷運入使館區,加強了使館區的防衛。
6月28日,董福祥率領甘軍又恢復攻擊,其后打打停停50多天,但直至8月14日,始終未能攻下使館區。
護衛西巡 庚子首兇涼薄暮年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自通州攻打北京,董福祥率軍在廣渠門與英國軍隊作戰;下午2時,廣渠門被攻占,董福祥部后撤至東便門、朝陽門、正陽門一帶繼續抵抗,擊斃沙俄軍團長安寧科夫,擊傷其將軍。
8月15日,慈禧太后攜光緒帝等親貴西逃,董福祥擔任隨扈大臣,一路護衛,10月26日抵達西安。
清廷與八國聯軍議和期間,董福祥被八國聯軍指控為“首兇”,要求清廷將其處死。
慈禧太后念及董福祥忠勇可靠、護駕有功,百般回護,但最終還是迫于八國聯軍的壓力,對董福祥處以“革職永不敘用”的重罰。
當時,西安行在的軍政主要由瓜爾佳·榮祿負責,董福祥給他寫了一封書信辯解:“辱隸麾旌,任公指使,命攻使館,祥猶以殺使臣為疑。公言‘僇力攘外,禍福同之’。祥本武夫,恃公在上,故敢效奔走。今公執政而祥被罪,祥死不足恤,如軍士憤懣何!”但瓜爾佳·榮祿把這封信壓了下來,沒有理會他。
已經戎馬三十余載的董福祥,對朝廷的這一決定非常不滿,他計劃著聚攏舊部,自行招募軍隊赴山西繼續戰斗。
慈禧太后聽到風聲,擔心董福祥的做法會破壞與八國聯軍正在進行中的和談,就令光緒帝親賜董福祥以手書“他日聞鼙鼓思將帥,舍爾其誰屬哉”。
光緒帝的意思,是要求董福祥守時待變,以圖再舉。董福祥知道無力再爭,方才回鄉隱居。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63歲的董福祥從西安回到甘肅金積堡,屯田隱居,終老田園,宦海生涯就此終結。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董福祥突患重病,多名京醫、當地名醫前來診治,均未奏效。
同年正月初七,董福祥上書朝廷,表示“未能盡晚年之忠誠,無以報朝廷為憾”。同時立下遺囑,將平時儲銀40萬兩上交國庫,并將洋槍1600多支運存寧夏。
正月初九,董福祥在金積堡去世,享年70歲。董福祥死后,清廷迫于列強壓力,沒有給他舉行追悼儀式,也沒有賜予謚號,僅在他的家鄉豎立“董少保故里碑”一座。
悅史君點評:自同治八年(1869年),再次歸順清廷以后,董福祥征戰陜甘、平定新疆,“何其悍也!”;其后駐防新疆,平叛地方,“皆以驍勇名,各著奇績”;可惜在最后進京防衛時,“助亂啟釁”,落得“革職永不敘用”的凄涼下場。
然而,不談其他,僅西征新疆、敘為戰功第一,就足以讓董福祥名列中華英雄譜,成為值得我們敬仰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