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雨,在家閉關讀宋史,順帶著復習了不少宋詞。
比如說范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范仲淹幼年喪父,寄人籬下,10余年寒窗苦讀,終于及第。心懷兼濟天下的壯志,范仲淹宦海沉浮,幾上幾下。這首《漁家傲》便是他擔任西北邊防主帥,抵御西夏入侵時寫下的。邊塞苦寒,戰事兇危,可從這首詞里,我們更多地感覺到的是戌邊將士們抵抗外虜、守衛國土的決心與悲壯。
平時,我們總是喜歡說,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但論起現實的骨感與殘酷,又有多少人能更甚于范仲淹呢?
在骨感的現實里,仍然懷抱夢想,堅持理想,讓生命在殘破的廢墟上開出美麗的花朵,這是我讀宋詞最深的感覺。
給我類似感受的,還有我最喜愛的辛棄疾的那句“種花歲月無人問,對花情味只天知”。辛棄疾是在48歲時寫下這句詞的。時刻心懷收復國土大志的辛棄疾,48歲,正是可以大展身手的時候,可在南宋小朝廷里,卻受到排擠,徒有熱忱,卻報效無門。滿腔的悲憤之情,只能用“笑山中,云出早,鳥歸遲”來表達了。
再譬如幾乎每位中國人都能背得出的蘇東坡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是在被外放至密州時寫下這首《水調歌頭》的,當時,北宋王朝內憂外患不斷,蘇東坡遠離親人,政治抱負也未得到施展,滿懷的郁悶之情,卻化成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美好的詩句。
在骨感的現實里仍能感知這個世界的美好,是一種能力。一旦擁有了這種能力,生活美滿富足,自然是錦上添花,生活即使烏云密布,也能以寬容豁達的心態,沉著冷靜地“將一手爛牌打出花”來。而讀書,尤其是讀歷史、讀詩詞,無疑是培養這種能力最好的途徑之一。
愿你在骨感的現實里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愿你在歷經千帆之后仍然不忘初心。愿你在詩書與先哲智慧的滋養下,內心更加豐盈,能平靜地看待這世界的一切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