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各位書友,今天是和學勇每天讀一本書的第553天,第553本。今晚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是《如何才能不焦慮》。在我朋友圈里面,我說:你焦慮嗎?各位書友,你覺得你自己焦慮嗎?仿佛焦慮成了現在社會一個公共的問題,好象面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充滿了焦慮。焦慮也許是表面上能看出來的,有些雖然看不出來,但內心依然有很大的焦慮。在這個世界上,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同時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我們在生命的每一個或者很多生命的結點上,仿佛都不能夠幸免焦慮的氣息,就像一個感冒一樣。或者有人說,它就是心理健康的一種感冒,仿佛每個人都存在著或輕或重的焦慮。甚至有研究表明,焦慮已經取代了抑郁,成了心理的頭號的一種現象。
在這本書中,作者是美國人,他講在美國友18.1%人已經深受焦慮的困擾。焦慮到底是什么呢?它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如何來避免,它對我們來說到底有什么意義呢?焦慮,解釋為感到煩惱或者麻煩,焦慮是一種與恐慌、擔憂、不安、恐懼和緊張密切相關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雖然說一定程度上的焦慮是日常生活的構成部分,但是如果出去的過于頻繁,過于劇烈,或者變得難以掌控時,就變成了心理障礙。我們在媒體上,經常會見到,而且我自己都曾經眼見了多人,一些小事就引發了極大的情緒。我曾經在一家銀行的網點辦業務的時候,一位相對比較年長的到大爺,用ATM機取款的時候,可能不是特別的會操作,就讓大堂的人員幫他操作,也許這位小姑娘說話的時候沒有特別禮貌,老先生極大的咆哮。在我辦理業務的期間,大概15分鐘,整個大廳里面只有他的聲音,各種投訴,各種對服務的不滿。我們可能認為這有點大題小作,實際上,按照今晚的理解,可能是老先生內在的某種情緒在這一點上被激發了,因為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宣泄的出口。但這樣的情緒的爆發,確實給自己或者給身邊很多人帶來了很多的困擾和一些相對不好的結果。
焦慮是怎么來的呢?或者焦慮對我們的意義是什么?因為一件事物我們關注三部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實際上在這三部分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對我們的意義是什么呢?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自己在本子上畫,以我自己對焦慮的理解,我是這樣理解的:焦慮實際上是我們生活中底層恐懼的某種反應。我們的恐懼實際上有兩個深刻的來源:一個是對死亡的恐懼,一種是對失去掌控感的恐懼。焦慮實際上就是擔心自己與這個世界脫離。不管是生理的脫離,還是從社會環境的脫離,比如一個人不被群體所接受,就會非常焦慮。實際上,他對這個團隊來說,他就已經被排除在外,已經類似于死亡。因為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存在已經失去了掌控力,充滿了焦慮。
焦慮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雙面性和兩韌劍,它會幫助我們或提醒我們我們正遇到了我們不能夠掌握的邊界,可以幫助我們來破解突圍,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能夠突破的話,就會讓我們困擾。這本書中,講了一個叫焦慮的公式,說焦慮是什么呢?焦慮=關切+威脅。焦慮的開始來自于我們意識到了威脅,這個威脅可能是關系生命的,也可能并不關注生命本身。
有關于我們生命的有可能是暴風雨、海嘯、火山、搶劫,或重大的暴力沖突。在我們生活中,更多情況是來自于非致命性的因素,比如關系的破裂,重大的身邊親人的離去。實際上,如果我們任何的一種情境視為威脅的話,它仿佛都有危及生命的力量。我們說人類的終極恐懼之一就是失去生命。
焦慮,是怎么來的呢?焦慮在本質上是什么?本質上是對于未知的一種恐懼感,幫我們傳遞危險的信息。焦慮的另一個構成要素是關切,就是和我們相關,有意義,我們特別在意,我們在意那個工作,在意那個人,在意我們某一段關系。如果你不在意的話,或者說你有其他更好的備選項的話,失去它也不會焦慮。如果比如說,你認為讀書是你生活中重要的事的話,比如說我們的孩子,他們讀書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那每次考試就足以讓他們非常的緊張。因此,我們再來復習一下,焦慮的公式,焦慮=關切+威脅。當我們面對或者應對焦慮的時候,也是從這兩方面入手。首先我們看,我們所認為的威脅到底是什么。我們是否可以改變對威脅的認識。比如很多人說我進不了某一個小組,我進不了某一個范圍。假如你可以想,如果進不了的話,好象最壞也不會怎樣。因為減少關切。
實際上,我們說我們改動焦慮公式的兩項,關切和威脅的話,我們改變任何一個都會改變焦慮體驗。我們要強調的一下實際上焦慮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一個事情可能發生了,如何對待它,如何面對和處理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當年臺灣的領導人有一位競選副領導人的政治家,在競選前期非常焦慮,他去請教法師,法師給了他八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而實際上,這就是我們面對一個事物的態度,因為焦慮是來自于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我們不愿面對它,我們不接受它,不處理它,無法把它放下。所以,我們處理焦慮的時候,首先處理的是對焦慮的認識,處理的是我們的主觀感受。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有本著作《別為瑣事煩惱》。提出了兩個應對壓力或者焦慮的辦法:第一,別為瑣事煩惱。第二,一切皆是瑣事。好象很多宗教的信仰或者很多的圣者生死之前,或生死之中,皆為小事。我本人對佛教比較有興趣,實際上,佛教在佛法的根本上就是脫離痛苦,擺脫輪回。這就是讓我們更好的來面對這些事情。所以我們說,破除焦慮在于我們如何來面對那個事情。面對焦慮,有兩個方法:
第一,遠離焦慮的簡單方法,一種是如果焦慮比較嚴重的話,就有一些相對系統的方法。比如我們說,面對焦慮有一些簡易的方法,像我們可以去深刻的理解這個公式,分析我們的關切是什么,威脅是什么,意義是什么,真的會怎么樣。然后可以關注好自己的注意力,當我們的注意力能夠在某一個當下可以去讀書、散步等,總之專注到注意力的時候,就會好。第三,有一個小計劃。因為焦慮產生于一鍋混水之中。也就是說,哪里有混亂無序、滿不經心,結果缺失,哪里就有焦慮。因為焦慮是對未來恐懼,未來無知的恐懼的感知。所以當我們感覺到生活混亂的時候,就去做一個計劃。做好計劃的時間,讓我們強制自己在這一段時間里面去干哪些事情,當我們的生活變得有計劃,有秩序起來,焦慮就會慢慢散失,因為我們記得有人說過:天下之事,分三個:你的事,我的事,老天爺的事。所以,我們先去關注自己的事,去執行計劃,你會發現你的掌控比之前要更好的。如果焦慮變得比較嚴重了,就很有必要去咨詢心理醫生。但更多的焦慮是淺層次的。通過我們做計劃、認識它,深呼吸,不斷清空,加強鍛煉,特別是提前演練,很多時候,我們參加很多活動,我們很焦慮,是因為你的演練太少,給自己的空間太小。
相對而言,脫離焦慮的系統方法同時不要讓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到極致就好了。今晚的分享大家記住三句話:
第一,焦慮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不光你有,我有,每個人都有。
第二,面對焦慮,我們知道它是什么。在本質上是對于未來不可確知的恐懼感。
第三,恐懼如果嚴重,去看心理醫生。如果不嚴重,做計劃,關注自己,掌控每一個節奏。祝福大家,晚安!
【創辦人簡介】
王學勇
企業教練、行動學習催化師、心理咨詢師
“和學勇每天讀一本書”創辦人、受邀濟南電視臺《文化泉城:我的故事我愛的書》分享嘉賓
山東學習型企業家俱樂部總執行長
受邀擔任《齊魯創業 》、《我能贏》、《鄉戀》等省內多家廣播電臺欄目嘉賓,職場求職欄目《才女無敵》職場顧問
2017年“創客中國”山東省創新創業大賽評委
“齊魯銀行杯”濟南2017創業大賽評委等
研究方向:企業價值增長,組織轉型,企業教練
培訓教練領域涉及能源、制造、銀行、醫藥、IT、零售連鎖、餐飲、教育培訓等數百家企業
想讀更多的書卻沒有時間?
在任何一個你知道的平臺,搜索“超級連接者王學勇”(UC的朋友直接搜索“王學勇”)
每天都能得到一本書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