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教學中的“三牛精神”
今年新年茶話會上,習總書記說:“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大力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勁牛力,不用揚鞭自奮蹄,繼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時代創造新的歷史輝。”充分發揮孺子牛的情懷,拓荒牛的勁頭,老黃牛的精神。
今年是牛年,映入眼簾的都是有關牛的典故與精神,像“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是家喻戶曉的美好形象,是底蘊深厚的文化意象,蘊含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精神密碼。也即是“三牛精神”。
“三牛精神”是老黃牛精神,拓荒牛精神,孺子牛精神,家國情懷是今年春節最亮的底色。拓荒牛、老黃牛、孺子牛——“三牛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的奮斗密碼。
只有精神密碼和奮斗密碼緊密聯系在一起,發揮“三牛精神”重要作用,教育的前進道路上,更需要有“三牛精神”。
一、“孺子牛”根植“教育情懷”。
教育是需要一種濃濃情懷的事業。單有專業技術還是遠遠不夠的,她更需要有根植于教育的孺子牛情懷。魯迅先生在《自嘲》中寫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是俯下身子給人們作牛馬。比喻心甘情愿的為人民服務,愿為人民肝腦涂地。表現出魯迅先生對黨對人民的忠心。我們在教育這個行業中,非常需要“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立志投身教育事業,報效人民的有志之士的座右銘。人們從中讀到一種崇高的奉獻精神,教育需要一種奉獻精神。
二、“拓荒牛”犁出“美麗春天”。
一提到“拓荒牛”,大家都會把拓荒牛和深圳的小漁村變為大城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深圳從小漁村變為世界的窗口,要的是一種拓荒精神,那么教育也需要一種拓荒精神,開拓創新的精神,時代在更新,學生在接受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大,作為教師的我們,如果不迭代更新,與時俱進的學習,就會出現“去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氣質。”這種尷尬的窘境和被動的局面,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也不能穿舊鞋走新路 。而要穿新鞋,走新路,這是最理想的境界,要學習的先進思想觀念和理念,穿新鞋走新路。穿新鞋是第一步,走新路是第二步。所以要在教育教改的路上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用適當的教育方法,為的是能夠更好服務于學生,在教育改革的春天里,保持著“拓荒牛”開拓進取,守正創新的勁頭。
三、“老黃牛”耕耘“新沃土”。
牛,在中國人的心里,是勤勤懇懇、埋頭苦干實干家的化身,是忠于職守、任勞任怨。中國人身上自古就有牛的品質和精神是勤懇,吃苦,耐勞,奉獻等。“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戰戰兢兢,耕耘于自己的一份實驗田,以 “硯為田,筆為犁,精心耕耘孕桃李;校如家,生如子,廢寢忘食育英才”。以學生的進步為快樂,以學生的成長為快樂。
在這2021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上,我們要以什么樣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教育浪潮呢?
我們奮斗“十四五”、奮進新征程中,要以孺子牛為教育服務、無私奉獻的情懷;以拓荒牛開拓進取、守正創新的勁頭;老黃牛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迎接新的教育浪潮。”
要有“三牛精神”在這辭舊迎新之際,揚揚鞭啟航、風雨無阻、開拓創新、堅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