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讀《論語》就像一個人跳舞自嗨,首先是要有舞曲的基本節奏,比如論語的節奏就是標準的慢三,“嘣嚓嚓”,然后就是把音頻信號傳遞給大腦,教練教你標準的動作,最后你才是你跳出有模有樣舞姿的時候了。當然,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各人聽了舞曲后,所接收的信號的強弱,動作的快慢與標準這都是不光是訓練,還得看造化。
要解讀本句,你既可以從對仗的角度出發,伴隨著慢二“嘣嚓,嘣嚓”的節奏來理解,也可以從意思遞進的層次面出發,享受著慢三“嘣嚓嚓”的音律來理會。當然,第一種從對仗的角度,你只需要從字面理解皆可,我還是覺得第二種音律較為深刻些,因為有升華的層次感。
那么先看看本篇的基本舞曲“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意思就是以政治來領導人,用刑法來整齊人,老百姓但求免于刑罰就行了,能躲就躲,一點羞恥心都沒有。這大概就是說的一般的社會常規現象,古往今來,皆有神似。這一招便是行政手段,就似拿一把砍刀,齊刷刷的整齊斬下去,這是儈子手的基本動作。
而我們的有些官員,居然仍在用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招數,說不定動手前,對于自己有所表示的,還會提前示意,“我要下刀了哈,請注意收好自己的尾巴”。就會造成一些不受規矩的蒼蠅振翅而飛,而且這些蒼蠅終究還會盯著有裂縫的雞蛋,奔著利益而來,毫無羞恥心可言。這和道家老子講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同理,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
那么應該怎么做才好呢?讓教練告訴你,“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就是用德來領導人,用禮儀來規范人。這就是行教的手段。行政過于硬邦邦,而行教則是以中心教化出發,以德業感化、禮儀教化民眾,“德”“禮”也是夫子常教授的基本動作。
那么最近最為忙碌的便是精準扶貧,也是“德”“禮”的一個延伸。本來生活在兩個不同軌跡范圍的老死不相往來的人群,因一個政治任務,互相有交融。“偽德”也罷,“全德”也罷,終究于“禮”上對老百姓是好的。只是“偽德”,突然對老百姓好了,還要規范老百姓能說出怎么對你扶貧的好,讓老百姓有些不習慣,接受不了。
往往師父說話都是兩句半,還要你去捉摸,較之春秋戰國時期是禮壞樂崩,導致政刑繁苛,一味的法治,也是秦所失政之處,但卻一味的教化,德禮又不是萬能的,不然也不會到禮壞樂崩之時,就如現在而言,“講道理有用,那要警察干嘛!”這時候就需要“治國如烹小鮮”的技能,以“德、禮”為里,以法治為表,由里及表,才會體會師父的后半句“有恥且格”,就是百姓對錯誤的行為與羞恥感,就會嚴格規范自己,那么良好的行為就會不斷發揚光大。
而有一個民族就不管其表里,直接抓住這個“恥”字踐行,這也正是這個民族的可怕之處,就是日本。給我們最直接的認識就是戰敗或失敗后所進行的神圣的剖腹,將孟子的“無羞惡之心,非人也”踐行到極致,便無臉存活于世。
國家層面都如此,那么一而貫之,反推到社會、企業、個人,直指人性的弱點,“恥感文化”未必不是一種動力,至少能夠知恥而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