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心理健康應該有的樣子(下)
——生活中關于心理健康的一些小貼士
了解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管理。一定還希望知道在生活中自己怎么去做。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成為心理學家,但人人都有心理活動,人人都需要心理保健知識。就象身體養生知識大行其道一樣,大家湊一起都能聊兩句:早睡早起,少吃垃圾食品,木耳是血管的清道夫等等。
當然,現在微信群、朋友圈也開始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了,心靈雞湯、反心靈雞湯,琳瑯滿目的什么都有:
“大多數媽媽為什么怨氣重?婆婆越位、丈夫缺位、自己錯位”,
“生活的煩惱,源于總妄想控制那些控制不了的東西”,
“你是如何被催眠成一個失敗者”
…………
一看標題就很有意思哈。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可以看出,大眾對這方面的知識是匱乏的,也是渴求的。有渴求就有關注,有關注就有收獲噢。
我想,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解鈴還須系鈴人,所有心理的問題必將回指向自己的內心。心學大師王陽明早就告誡大家“靠自己”,你的人生角色無人替代,你的問題沒人可以包辦,你的感受也只有你自己體會得最真切。有任何心理問題都不怕,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的問題,不想改變,不愿努力改變。
所以,陷入問題后,有的人無法自拔,有的人會積極尋求幫助、離苦得樂,還有的人懂得自我救贖逐漸自愈。還有什么情況的呢,不但自愈了,還走在了愿意學習、自助助人的道路上,這是我們特別愿意看到的。
美國華盛頓郵報評選了人生10大奢侈品中,個個直指心靈。很珍貴的一份提示。來,看看這生命中的十大奢侈品,你擁有幾樣:
1、生命的覺醒和開悟;
2、一顆自由、喜悅、愛的心;
3、走遍天下的氣魄;
4、回歸自然;
5、安穩平和的睡眠;
6、享受屬于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7、彼此深愛的靈魂伴侶;
8、任何時候都真正懂你的人;
9、身體健康和內心富足;
10、感染并點燃他人的希望。
其中“生命的覺醒和開悟”“一顆自由、喜悅、愛的心”每每想起或聽人提及,總讓我感動和溫暖,我想是觸動了我的內心了吧。是的,提及心理健康的知識必定浩瀚無際,在這里,我給出的是幾點小貼士,僅是從自我出發,自我管理、自我調節的角度,去覺知、去學習、去踐行。
1、當有心理健康的覺知
其實就是要重視啦。好好學習、鍛煉身體、愛護眼睛、保持牙齒衛生我們都耳熟能詳,對不對?這可是父輩們從娃娃抓起的教育成果。但是我們知道怎樣保持精神上的健康嗎?不怎么知道。我們教給孩子們情緒保健嗎?也會想不到吧。為什么我們重視身體健康遠遠多于心理健康呢?這是一個習慣和意識的問題。對于抑郁,你不能說,“哎,抑郁啥啊,高興起來,別去想就是了。”同樣,對一個身體出現傷痛的人,你不能說“哦,很疼嗎,忍忍嘛。”這是一樣的道理,要象覺知身體一樣覺知心理,才能體察、了解,才能判斷、調節甚至治療。
這個真的不能忽視,很重要的。有這么一則特別令人難過的故事。一個英國的16歲少女。大家眼中的這個姑娘成績優異,熱愛旅行、喜歡健身,經常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善良可愛。就這樣一個看上去十分健康、活潑開朗的姑娘,竟沒有任何征兆的選擇了“自殺”。后來經過調查確認,這姑娘生前患有一定程度的抑郁癥。姐姐在整理妹妹遺物時,發現這樣一張紙條,以為上面寫著“I’m fine”(我很好),后來反過來再端詳,實際上是 “helpme”(救救我)。原來,這姑娘一直用天真爛漫的笑容作偽裝,永遠把“我很好”展示給身邊的人,卻把自己最痛苦的一面隱藏起來,沒人知道她內心的折磨與痛苦。表面在笑,心底卻流淚。是這樣,微笑抑郁癥很是可怕。
一定要有覺知,記住,健康首先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
2、修持理性的悅納心境
人的認知和情緒和行為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認知影響情緒和行為。不良的情緒和行為由不合理的認知信念導致,人內在的心理問題,由自身對事件和情境的解釋、評價造成的。思維方式的良性轉化,可以減輕甚至消除不良情緒的困擾。理性的悅納,是順應自然、為所當為。這個確實不那么容易做到。但為了心理強健,也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輕松一下。講個小故事。說有個人心理很痛苦,別人問他為什么啊,他說,我愛尿床。這是有點不幸哈,后來這人好了,大家挺為他高興,問他是怎么好的。他說,我找了心理咨詢師。難道心理咨詢師可以治尿床?哦,不,答案是,心理咨詢師告訴他,尿床是可以接受的。
再舉個例子。
有個20多歲的女孩,臉上有塊紅色的胎記,女孩把這塊胎記視為眼中釘,十分敏感和自卑。旁人的眼神在她臉上多停留幾秒,她都會有“做賊心虛”的驚恐感。戀愛的年紀,胎記的存在,讓她喪失了勇敢追求愛情的信心。感情生活遇挫,精神較為痛苦,人際交往受到影響,社會功能有一定的受損。理性的悅納怎么做呢,也是有個過程,慢慢來。如果胎記是身體的一部分,且經過種種努力還是無法去掉,就必須嘗試著接受它;正視這個現實,如果自己都無法接受它,又怎么能奢望別人接受它呢?當接受自己并愛上自己時,會覺得,不過一塊胎記而已。真正愛這位姑娘的人,不僅不會因此停止愛、減少愛,只會因為愛她,而愛上這個美好的印記。所以說,有份健康的心態直面現實,本身就是很好的精神療法。
現在有身心靈的書很熱銷,比如《為何家會傷人》、《不完美,才美》、《心理學與生活》、《少有人走的路》、《吸引力法則》、《零極限》,都是很滋養愉悅身心的,可以找來看一看,學一學。這其中都有共性的主旨:
不斷敞開的心胸(空杯心態,心要倒出空兒來,才有地接受);
多角度變換思維(世界這么大,怎么可以只有一種思維方式呢);
一以貫之的良性自我暗示(只定不能盲目樂觀哈)。
在積極樂觀的認知下,心靈將不斷的成長,內心世界也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大。
3、學習不停歇、有趣事竟成
關于具體學什么,
我們不談精神分析、潛意識、原生家庭、習得性無助、馬斯洛需要層次……這些抓人眼球的心理學術語;
也不推介是NLP簡快啊、還是薩提亞模式呢,還是海靈格家排、九型人格分析……等等眾多目不暇接的心理課程。
現在學習資源很多、也很方便。我覺得網易公開課就很好啊,還免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北師大國內外名校的心理課都有。
而且,心理學是社會學科,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傳統文化、宗教信仰,藝術研究中,無處不學習、無處不體悟。每個人對世事的角度不一、認識不一、觀點不一,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智慧、力量,我更看重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不斷地內觀探索,不斷地從案例中學,向身邊人學,在生活實踐中感悟,只要不停歇地發心去學、去做,都會所有收獲的。
關于心理咨詢師,(因為有人可能會說,我學習了,我還是有問題,去心理咨詢師那不就完事了嗎),補充一句,在我的學習中,我習得這樣的觀點:心理咨詢師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所提供的觀點也好方法也罷,只是幫助大家打開一扇窗,拓寬新的視野,呼吸新鮮的空氣,會有舒氣解郁明目提神等功效。所以心理健康之行,自己的力量、學習的力量,必須有。
關于有趣,講個故事。
說有個丈夫帶著妻子參加聚會,一不留神,喝大了,腦子短路的丈夫說起話來直跑偏,臟字不停地往外蹦,妻子坐在旁邊很不好意思,于是悄悄對丈夫說:別喝了,再喝就出丑了。結果,這位仁兄大喝一聲:你敢管我!酒桌上瞬間鴉雀無聲,場面很尷尬。
來,女同胞們,劇情重置,如果你是那位妻子,你會作何處理?(我真的小小調查過啊,三個答案,你看你選啥)
A:他不仁我也不義,他既然讓我顏面掃地,我干嘛給他留有余地呢?拂袖而去!走人!
B:咽不下這口氣,拍案而起!急赤白臉地一爭高下?
C:不尊重人,傷心,難過啊!我先哭會兒。
可是這些處理都不妥當。
1、犯不著跟酒醉之人計較,何況還是自己的丈夫。
2、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這是開戰慪氣的節奏吧。
3、旁邊還有一眾看客呢,難不成好好地聚餐,演變成夫妻倆過招的現場直播?
故事里妻子的處理讓人贊嘆。笑瞇瞇地送上一句:臣妾不敢。眾人大笑,酒后失態的丈夫立馬清醒,迅速抓起妻子的手吻了一下說:朕赦你無罪。
一場危機四伏的局輕松化解。
這就叫有趣,有愛、有包容,還要有智慧!
所以,生活不要太刻板,刻板生煩惱,煩惱生問題。
繁瑣家常事,說說笑笑間,四兩撥千斤,無招勝有招。
學習不停歇,有趣事竟成,一定可以走在心理健康的陽光大道上。
最后,用一個佛家小故事,升華一下心理健康能夠成就的光輝形象!
青年問禪師:“如何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帶給別人快樂的人?”
禪師笑答:有四種境界,你可體會其中妙趣。
把自己當別人,此是“無我”;
把別人當自己,這是“慈悲”;
把別人當別人,此是“智慧”;
把自己當自己,這是“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