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文:談“畫圖省識春風面”的“省”

(載《廈大中文學報》第四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年)
提要: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有“畫圖省識春風面”,其中“省”的讀音和詞義迄今未有定論。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論證這個“省”當作“曾經”講,是由“記住,記得”義虛化來的。“省”有“醒悟,想到,心里明白”義,由此引申有“記住,記得”義,跟“憶”是同義詞,多用在“未省”“不省”等“否定副詞+‘省’字”的結構中;可能先在這種結構中進一步虛化,就有了“曾經”義。文中也論證,張鷟《游仙窟》“未曾飲炭,腸熱如燒;不憶吞刃,腹穿似割”的“不憶”只能理解為“不曾”,不能理解為“不記得”,其中的“憶”當理解為“曾經”義,“不憶”跟前面的“未曾”同義。“省”和“憶”都有“記住,記得”義,又都有“曾經”義,它們應該是同類的引申,由此可見“省”作“曾經”講符合詞義引申的規律。“省”的“曾經”義既然是息井切的“省”發展來的,因此應該讀同“醒”。

關鍵詞:畫圖省識春風面? 省? 讀音? 詞義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其中“畫圖省識春風面”的“省”,今人多注為息井切的“省”,理解為省察。例如王力先生主編《古代漢語》:“省(x?ng),察。省識,等于說辨認。”此注可商。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對仗,“畫圖”和“環佩”相對;“省識”和“空歸”相對,“識”和“歸”都是動詞,“省”和“空”應該都是副詞;“春風面”和“月夜魂”相對,“春風”對“月夜”,“面”對“魂”。因此,將“省”理解為動詞,和“空”就對不上了;杜詩的這個“省”不能理解為“省察”,只能理解為某一個副詞的用法,具體讀音、詞義待考。


“省”在《廣韻》中有兩個讀音:一是息井切:“察也,審也。”二是所景切:“省署,《漢書》曰:舊名禁中,避元后諱,改為省中。又姓,《左傳》宋大夫省臧。”清仇兆鰲(1638-1717)《杜詩詳注》卷十七給“畫圖省識春風面”的“省”注音:“蘇梗切。”他的“蘇梗切”相當於《廣韻》的“所景切”。杜詩“省”多次出現,《廣韻》的息井切,仇氏注成悉井切,例如《故司徒李公光弼》“內省未入朝”的“省”仇注:“悉井切。”《見王監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請余賦詩二首》之二“黑鷹不省人間有,度海疑從北極來”仇注:“悉井切。”《廣韻》中,省署的“省”是山母,仇氏是浙江鄞縣(今寧波鄞州區)人,他拿“蘇梗切”去給山母的“省”注音,反映了當時他的家鄉話山母讀成了心母,“省”字的-i-介音也丟失了。此例在仇注中還有不少。

仇兆鰲給“畫圖省識春風面”作注:“《莊子》:宋元君將畫圖。《西京雜記》:元帝后宮既多,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宮人皆賂畫工,昭君自恃其貌,獨不與,乃惡圖之,遂不得見。后匈奴來朝,求美人為閼氏,上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帝悔之。窮按其事,畫工韓延壽棄市。瀚(文按:即上海朱瀚,有《七律解意》一書)曰:省,乃省約之省,言但于畫圖中略識其面也。”按照朱瀚的解釋,“省識”即略識,稍識。“省”是“略微”之義,但是“省”作“略微”講,在古書中還沒有找到其他證據。也就是說,“省”作“略微”講,只是朱瀚的個人見解,不符合詞義的社會性原則。朱氏之所以說“省”作“略微”講,大概是想到“略”有“省略”義,由此引申出“略微”義;據此類推,“省”有“省略”義,其副詞用法因而也是“略微”義。但是,相同的詞義不一定有相同的引申,因此,此解難以成立,需另尋解釋。仇氏采用了朱瀚的解釋,他給“省識”的“省”注音“蘇梗切”,而不注“悉井切”,顯然是根據這個解釋推定的讀音。既然這個“省”作“略微”講難以成立,那么它的讀音和字義還得重新考慮。

“省”當理解為“曾經”。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省”字條,其中的“省(二)”,廣搜唐詩用例,證明“省,猶曾也”。尤其是“省”和“曾”對舉的例子,很有說服力。但其中有些例句的分析可商。例如他舉出“省曾”連用的3個例子,以為“省曾”是“重言而同義”,有韓愈《李花贈張十一曙》詩:“念昔少年著游燕,對花豈省曾辭杯。”元稹《得樂天書》詩:“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劉得仁《贈道人》詩:“三山來往尋常事,不省曾驚市井人。”這是欠妥當的。從這三首詩的節奏點來看,“省”當連上讀,作“記得,記憶”講;“曾”當連下讀,作“曾經”講。“曾辭杯”“曾如此”“曾驚市井人”都分別做前面動詞“省”的賓語。他還舉了其他一些例子,有的例子舉得很好,有的恐怕難以成立。盡管張氏所舉的一些例子可商,但他說“省”有“曾經”的意思,揆諸所舉整個用例,無疑是可以成立的。

? ? 張相還特地分析了“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此‘省識’字,解者多從‘省’之本義而作‘略識’講、解,然上句云‘省識’,下句云‘空歸’,句法開合相應,故此‘省識’字以作‘曾識’解為對勁。且證之周邦彥《拜星月慢》詞云:‘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誰知道自到瑤臺畔。’周詞脫胎杜詩,‘舊識’正‘曾識’義也。”張說還可以從杜詩“省”、“曾”異文來證明。《秋雨嘆三首》之三:“秋來未省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干。”這個“未省”,《杜詩詳注》本作“未曾”,仇注:“陳浩然本作‘省’。”

后來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六篇《釋虛字》更進一步證明“省”是“曾經”之義。蔣書還指出:“‘不省’又作‘不醒’”,舉了一個例子,《太平廣記》卷五十引裴铏《傳奇》,裴航條:“后有仙女,鬟髻霓衣,云是妻之姊耳。航拜訖,女曰:‘裴郎不相識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女曰:‘不憶鄂渚同舟回而抵襄漢乎?’”蔣書說:“‘醒’和‘省’同音通用。”如此說成立,則作“曾經”講的“省”應該讀作“醒”的音,即xǐng。不過,只有這一個例子,結論較為可疑。《漢語大詞典》“不醒”條,將此例作為“不記得”一義的例證,這種處理有道理。因此,副詞“省”的讀音和字義問題仍然需要再研究,“畫圖省識春風面”的“省”還需要繼續探討。

“省”作“曾經”講,唐詩中有不少。“省”前不加“不、未”等否定詞,單獨用作狀語的較少,例如:

1、李群玉《贈妓》詩:“誰家少女字千金,省向人間逐處尋。今日分明花里見,一雙紅臉動春心。”

2、李商隱《評事翁寄賜餳粥》詩:“粥香餳白杏花天,省對流鶯坐綺筵。今日寄來春已老,鳳樓迢遞憶秋千。”

3、賈島《寄賀蘭朋吉》詩:“會宿曾論道,登高省議文。”

以上前兩例《詩詞曲語辭匯釋》,后一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都是將“省”作為“曾經”義的證據。

有些是“未省、不省”連用,意思是不曾,未曾。似乎比單用“省”作狀語表示“曾經”的例子要多。除了張、蔣二氏舉的例子,它如:

1、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三:“閑來松菊地,未省有埃塵。直去多將藥,朝回不訪人。見僧收酒器,迎客換紗巾。更恐登清要,難成自在身。”

2、元稹《楚歌十首》之五:“宜僚南市住,未省食人恩。臨難忽相感,解紛寧用言。 何如晉夷甫,坐占紫微垣。看著五胡亂,清談空自尊。”前兩句指春秋時勇士市南宜僚不曾為利益所誘。

3、又《代九九》詩:“自隱勤勤索,相要事事隨。每常同坐臥,不省暫參差。”這里“每”和“不”相對,“常”和“省”相對

4、許渾《題宣州元處士幽居》詩:“潺湲繞門水,未省濯纓塵。鳥散千巖曙,蜂來一徑春。杉松還待客,芝朮不求人。寧學磻溪叟,逢時罷隱淪。”

5、朱慶余《夏日題武功姚主簿》詩:“傍竹行尋巷,當門立看山。吟詩老不倦,未省話官班。”

“省”字為什么有“曾經”的詞義?這要從“省”的詞義發展和音義關系入手。《說文》眉部:“省,視也。從眉省,從屮。”可見“省”的本義是察看,視察。這個意義的“省”《廣韻》讀息井切。《爾雅·釋詁下》:“省,察也。”《釋文》:“省,息井反。”《易·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釋文》:“省方,悉井反。”孔穎達疏:“‘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者,以省視萬方,觀看民之風俗以設于教。”引申為檢查,省察。《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釋文》:“省,悉井反,視也。鄭云:思察己之所行也。”

“省”還有“醒悟,想到,心里明白”的意思。這是一個表示結果的動詞。因為經過檢查、省察,就能達到對事情加以了解的程度。例如《史記·留侯世家》:“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杜荀鶴《傷病馬》詩:“騎來未省將鞭觸,病后長教覓藥醫。”引申為清楚,明白。《列子·楊朱》:“實偽之辨,如此其省也。”張湛注:“省,猶察也。”又引申指記得,記住。這也是結果動詞。《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省,猶記也,憶也。”他舉了很多可靠的例子證成此說,結論很有說服力。

就詞義的引申來說,這些“省”都應該是“檢查,省察”義的引申義,無疑應該讀息井切。據《漢語方言大詞典》4083頁,今天山西忻州“省”還有作“懂”講的用法,例如可以說“木匠營生他省不得”,這個“省”當地讀[?i313];4084頁,江蘇鹽城、江西宜春都有“省得”,指知道,懂得,這個“省”讀[?i53];山西吉縣有“省不下”,意思是理解不了,“省”讀[?i?53-55]。

如果“畫圖省識春風面”的“省”是“曾經”的意思,那么說表示“曾經”的“省”是這些表示結果的動詞變來的,是有根據的。

由讀息井切、作“察看,視察”講的這個詞義變聲構詞,特指天子巡視。《禮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鄭玄注:“天子以海內為家,時一巡省之。五年者,虞夏之制也。”《釋文》:“省之,色景反。”有些辭書不列此義,大概是并入“察看,視察”義,這顯然不合于古,因為這個用法讀所景切,不讀息井切。大概由此義發展出“王宮禁署,禁中”之義,《廣韻》讀所景切。段注:“省者,察也。察者,覈也。漢禁中謂之省中。師古曰:言入此中者皆當察視,不可妄也。”顏氏以為“入此中者皆當察視,不可妄也”,那就不僅僅是指天子。但是如果將此義跟“天子巡視”一義結合起來,那么宮省的“省”來自“天子巡視”義更直截了當。

“省”讀所景切,還有“減少,減省”義。這個詞義可能跟“省”的“察看,視察”義,以及“王宮禁署,禁中”義沒有引申關系。《禮記·喪服小記》:“陳器之道,多陳之而省納之可也,省陳之而盡納之可也。”鄭玄注:“多陳之,謂賓客之就器也,以多為常。省陳之,謂主人之明器也,以節為禮。”《釋文》:“而省,所領反。下及注同。”孔穎達疏:“‘而盡納之可也’者,雖復多陳,不可盡納入壙,故省少納之可也,以納有常數故也。”《鄉飲酒義》:“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及介,省矣。”鄭玄注:“小減曰省。”《釋文》:“省矣,所領反,徐疏幸反。注同。”引申為省略。《周禮·天官·酒正》“二曰醫”鄭玄注:“醫之字從殹,從酉省也。”《釋文》:“省也,所景反。”

引申為省去,去掉,廢除。《禮記·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鄭玄注:“省,減也。”《釋文》:“省,所領反。注同。減也。徐所幸反。”《莊子·天道》:“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釋文》:“原省,所景反。原除省廢也。”成玄英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廢。”

又由“減少,減省”義引申為節約。《周禮·地官·土均》鄭玄注:“君子行禮,不求變俗,隨其土地厚薄為之制豐省之節耳。”《釋文》:“豐省,所景反。”《左傳·襄公九年》“祈以幣更,賓以特牲”杜預注:“務崇省。”《釋文》:“崇省,所景反。”由此引申為簡約。《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春秋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何休注:“天道本下,親親而質省;地道敬上,尊尊而文煩。”《釋文》:“質省,所景反。”《僖公二十二年》“春秋辭繁而不殺者,正也”注:“殺,省也。”《釋文》:“殺省,所景反。”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省,猶少也;猶云休也;免也。”張相所說的這種“省”多用在祈使句當中,就含有“不要”的意思,相當于“休”。例如杜甫《聞斛斯六官未歸》詩:“老罷休無賴,歸來省醉眠。”也有用在敘述句當中的,有“免去”的意思,例如杜甫《回棹》詩:“順浪翻堪倚,回帆又省牽。”省牽,意思是免牽。這個意義的“省”是從“省去,去掉,廢除”義變來的,應該讀所景切。

如果“畫圖省識春風面”的“省”是“曾經”的意思,那么這個“省”不可能是讀所景切的“省”發展來的,因為沒有這樣的發展軌跡,這個“省”不但語義上發展不出“曾經”的意思,也不能帶動詞性賓語。因此,“省”作“曾經”講還是應該到息井切的那些詞義中去尋找發展線索。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主要是采取傳統訓詁學中“因文定義”方法為基礎的歸納法來解釋這些特殊詞語的意義的,這種方法在訓詁工作中沿用已久,一方面提取出該詞語在它出現的上下文文句中的意義信息,另一方面將該詞語在不同文句中提取出來的意義信息綜合起來加以分析,從而歸納出一個意義。清代王引之在《經傳釋詞·自敘》中從理論上提煉這種訓詁方法:“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張相將詩詞曲中出現某一詞語的例句排在一起,既揣摩每一個例句在上下文中的意義信息,又將不同上下文中的意義信息綜合分析出來,確定其詞義,解釋了不少流行于唐宋元明時期詩詞曲中的特殊詞語的意義,結論大多可信。他通過排比文例的方式論證“省”有“曾經”的意思,結論很有說服力。張書的不足之處是對于詞義發展的系統性重視得不夠,即如“省”為什么有“曾經”的意思,他沒有作進一步的探討,因此他沒有最終解決“省”的“曾經”一義的問題。不完全歸納法所得結論終究還是有局限性的,還必須從詞義發展的系統性角度解決“省”為什么有“曾經”一義的問題,結論方完全站住。

漢語史上,表示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的副詞不多,古代常見的是“曾”和“嘗”,現代是“曾經”。“曾經”顯然是一個狀中結構變成副詞的,跟單音動詞虛化為副詞不一樣。對研究“省”虛化為副詞有直接幫助的是“曾”和“嘗”。但是“曾”的來歷尚不清楚;“嘗”本是“嘗滋味”的意思,《禮記·曲禮下》:“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引申為從前經歷過、經受過某種行為或情況,《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再引申為曾經,《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跟“省”的虛化的起點不同,因為“省”沒有作“嘗滋味”和“經歷過,經受過”的詞義。

“不憶”可以看做跟“不省”是同類的引申。“不憶”本是“沒有想起”或“不去追憶”的意思,例如元稹《董逃行》詩:“爾獨不憶年年取我身上膏。”白居易《思竹窗》詩:“不憶西省松,不憶南宮菊。”但是張鷟《游仙窟》:“未曾飲炭,腸熱如燒;不憶吞刃,腹穿似割。”其中“不憶”費解。郭在貽《〈游仙窟〉釋詞》附《待質錄》“不憶”條:“不憶與未曾相對成文,當亦有未曾之意,但何以有此意思,則殊費解。友人計君偉強謂不憶即不記得,不記得亦猶未曾矣。似可備一說。又考《法苑珠林》卷一〇:‘……胡大驚,與敘乖闊,問何時來,二僧答云:“貧道本住此寺,往日不憶與君相識。”胡復說嵩高之遇。此僧云:“君謬耳,豈有此耶?”’按此文中之不憶亦猶不曾也。”(載《郭在貽文集(一)》,121頁,中華書局,2002年)按:“不憶”的“憶”不能理解為記憶。如果理解為記憶,則“吞刃”和“與君相識”都是已然發生的行為,事實上,這兩種行為都沒有發生過。“不記得亦猶未曾”的說法是難以成立的。如果“不憶”意思是不曾,那么它跟“未省”或“不省”是同樣的引申。

“不憶”指未曾,但是“憶”字本身沒有“曾經”的意思。這種演變在實詞虛化中是常有的事。例如“不論、無論”,都有連詞用法,但是“論”字單用卻沒有這個用法。“不妨、無妨”,《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六篇《釋虛字》論證了,它們可以用作“甚辭,‘很’的意思”。但是“妨”字本身并沒有副詞用法。

“省”有“醒悟,想到,心里明白”和“記得,記住”之義,由此可引申指曾經。“省”作“記住,記得”講,是指記住了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這大概是是它能發展出“曾經”的意思的來由吧。因為凡是人們記得的行為或情況,那一定是從前發生的,是以前的一種經歷。

“省”從“醒悟,想到,心里明白”和“記得,記住”義,引申為“曾經”義,主要經過如下的階段:

(一)只表示“醒悟,想到,心里明白”和“記得,記住”之義。這種“省”可以帶名詞性賓語、主謂結構賓語、動詞性賓語。這些用例在唐代有很多。例如:

1、王維《哭祖六自虛》詩:“未省音容間,那堪生死遷。”

2、曹唐《劉晨阮肇游天臺》詩:“煙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夢后身。往往雞鳴巖下月,時時犬吠洞中春。”這里“不”和“空”相對,“省”和“疑”相對。

3、胡曾《詠史·虞坂》詩:“悠悠虞坂路欹斜,遲日和風簇野花。未省孫陽身沒后,幾多騏驥困鹽車。”

4、李郢《張郎中宅戲贈二首》之二:“謝家青妓邃重關,誰省春風見玉顏。聞道彩鸞三十六,一雙雙對碧池蓮。”《詩詞曲語辭匯釋》將“省”作為“曾經”義的證據,但是理解為“想到”更好,“誰省春風見玉顏”是說,誰想到春風一吹,她的美麗容顏就露出來了。

5、杜甫《見王監兵馬使說黑白二鷹》詩:“黑鷹不省人間有,度海疑從北極來。”《詩詞曲語辭匯釋》將此例作為“省”的“曾經”一義的證據;《漢語大字典》采納了張相的意見,作為作“曾”講的副詞用法的例證。但是這里的“省”當理解為記得,或者是看到;如果作“曾經”講,則“人間有”不能作它的中心語。《漢語大詞典》“不省”下以為此例當解作“未見過”,也沒有采納張氏的意見。

6、韓愈《聽穎師彈琴》詩:“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7、杜荀鶴《贈溧水崔少府》詩:“只聞留客教沽酒,未省逢人說料錢。”未省,不知道。“只”和“未”相對,“聞”和“省”相對。

8、吳融《雨后聞思歸樂二首》之二:“一夜鳥飛鳴,關關徹五更。似因歸路隔,長使別魂驚。未省愁雨暗,就中傷月明。須知越吟客,欹枕不勝情。”這里“未省”和“就中”應該是寬對,二者都是動詞性結構。

9、李頻《深秋過源宗上人房》詩:“方從聽話后,不省在愁中。”

10、韓偓《余自刑部員外郎,為時權所擠……因成長句寄所知》詩:“開口謾勞矜道在,撫膺唯合哭途窮。操心未省趨浮俗,點額尤慚自至公。”這里“未省”和“尤慚”都是狀中結構。

11、洛中舉子《贈妓茂英》詩:“憶昔當初過柳樓,茂英年小尚嬌羞。隔窗未省聞高語,對鏡曾窺學上頭。”這里“未”和“曾”相對,“省”和“窺”相對,“省”有實義。

這些用法中,1-2“省”后帶名詞性賓語;3-4帶主謂結構賓語,5-11帶動詞性賓語。這些賓語中,“省”帶動詞性賓語的例子最值得重視,因為副詞“省”就是這種用法變來的。

(二)事實上,在有些唐詩中,“省”是解作“醒悟,想到,心里明白”,還是解作“曾經”,是頗難辨析清楚的,而且例證不少。例如:

1、白居易《尋春題諸家園林》詩:“平生身得所,未省似而今。”

2、又《恨詞》:“從來恨人意,不省似今朝。”

3、王貞白《從軍行》:“從軍朔方久,未省用干戈。只以恩信及,自然戎虜和。”

4、張祜《途次揚州贈崔荊二十韻》詩:“袖因迎顐破,肩為請挼勞。未省求媒氏,焉能泥賊曹。”這里“未”和“焉”相對,“省”和“能”相對。

5、無可《寄興善寺崔律師》詩:“沐浴前朝像,深秋白發師。從來居此寺,未省有東池。”

1-2兩例,《詩詞曲語辭匯釋》是作為“省”的“曾經”一義的例證。但是問題沒有那么簡單。將它們理解為想到,沒有什么不可以,至少有成立的理由。再如白居易《畫竹歌》詩:“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里雨中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將“省”作為“曾經”講的例證,但是《漢語大詞典》作為“記得,記憶”講的例證。也許《漢語大詞典》的處理更容易為人接受,因為“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和“憶曾湘妃廟里雨中看”是駢偶,前面用“省”,后面用“憶”,都是“記得”的意思。

這些例子中,“省”都是放到動詞性結構之前。“省”是理解為動詞用法還是副詞用法似乎都有道理。這說明,這兩義之間有相通之處,有可能是過渡現象的反映。如果“省”是動詞,它的賓語就是曾經發生的行為或情況,這種行為或情況被人想起了;如果是副詞,它的中心語只是指過去曾經發生的行為或情況。這種區別導致有時候在上下文中難以分清。

如果是“未省、不省”,則“省”動詞,它的賓語就是曾經發生的行為或情況,這種行為或情況被人想起了;這種“省”繼續虛化,就會成為時間副詞。如果“省”是副詞,“未省、不省”的中心語則是指過去未曾發生的行為或情況。這種區別在上下文中偶或也難以分清。

萬群博士見告:因為“省”作“曾經”講多用在否定副詞之后,所以可能存在著這種演化途徑:省(醒悟,記得)>不/未+省(醒悟,記得)>“不省”、“未省”重新分析,演變為“不曾”義(和“不憶”類似)>反推,“省”獲得“曾經”義。至于為什么有的可以反推,有的沒有,“憶”怎么沒有反推產生“曾經”義,可以再分析解釋。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還需要再研究。

(三)只能作時間副詞用,意思是曾經。例如:

1、李洞《敘舊游寄棲白》詩:“省沖鼉沒投江島,曾看魚飛倚海檣。曉炙凍盂原日氣,夜挑蓮碗禁燈光。”

2、敦煌變文《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要飯未曾燒火燭,須衣何省用金錢。”

3、又《維摩詰經講經文》:“剜眼截頭之苦行,未省施為;舍身舍命之殊因,何曾暫作。”

這些例子見于《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曾”和“省”相對,“未曾”分別和“何省”“何曾”相對,是“省”只做表示“曾經”的副詞用法的例子。

“畫圖省識春風面”的“省”,作“曾經”講不但符合社會給“省”字賦予的詞義,也符合文獻的說法。《西京雜記》卷二:“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巳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并工為牛馬飛鳥眾勢,人形好丑,不逮延壽。下杜陽望亦善畫,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棄市。京師畫工于是差稀。”這可以看做是杜甫之所本,表明杜甫對皇帝曾經僅憑“畫圖”而“召幸”美人的做法之不滿,從而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惆悵心情。《杜詩詳注》引《杜臆》說《詠懷古跡》“五詩皆借古跡以見己懷,非專詠古跡也”,“中間昭君一章,蓋入宮見妒。與入朝見妒者,千古有同感焉”,我認為是很好的見解。

經過以上的考證,我們可以說,“畫圖省識春風面”的“省”應該理解為副詞,意思是曾經。這個“省”應該讀xǐng,不讀shěng。《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在“省”字頭下面將作“曾”講的副詞用法放到shěng一讀里面,這是不對的;《漢語大詞典》在“未省”條下,給作“未曾,沒有”講的“未省”的“省”注音xǐng,是對的,但是前后處理不一,應該將這些“省”統一注成xǐng。


孫玉文附記:文章在刊物上發表后,收到劉翔宇同志給我的來信,他給我提供了閩南話的一個例子,對解決“省”的“曾經”義的來源有證成作用。今征得翔宇同志同意,附在文后,并在此表示感謝。
閩南話有一個詞pat(陰入,有的口音讀作bat7),既有認識、懂得的意思,又有副詞“曾經”的意思。比如“pat7伊”意思為認識他,“pat7字”就是識字,“pat7路”意思是認識路。“我pat7去北京”就是我曾經去過北京,“伊伓pat7來廈門”就是他不曾來廈門。雖然方言歷史文獻較少,但從詞義引申一般由實向虛的規律來看,有理由認為pat7認識、懂得的詞義在前,“曾經”義是從“認識、懂得”引申來的。pat7的引申情況和“省”相當相似,可以作為一個平行例證。這個詞潮汕也說(音pak7),并且也兼有這兩個義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786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56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697評論 0 379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98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5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5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22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73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01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33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16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68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7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8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46評論 1 288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30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06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