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天開始,咖啡圈都被突發的一條新聞炸了鍋!咖啡巨頭雀巢花5億美元收購了精品商務咖啡品牌Blue Bottle藍瓶咖啡68%的股份,成為最大股東。充值后的藍瓶子也一躍達到7億美元的市值。
無論對以傳統速溶咖啡領軍的雀巢,還是崇尚自由獨立、精品極客文化的藍瓶子來說,這對其未來的發展都可謂意義重大。
文章來自:燕小嘜陳軒
1,Blue Bottle:硅谷怪咖,“咖啡界Apple”
熟悉咖啡、互聯網、風投行業資訊的人,對Blue Bottle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據說這是扎克伯格最喜愛的咖啡店。
Blue Bottle創立于2002年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創始人James Freeman是一位狂熱的咖啡愛好者,據說Blue Bottle的名字起源是為了致敬歐洲維也納的第一間咖啡店。
從Blue Bottle的極簡加留白的Logo設計,我們也可以大致猜出藍瓶子所極力打造的生活哲學。事實上,小眾、精致、文藝范、小清新、極客、硅谷獨愛…一直都是藍瓶子帶給我們的印象。15年時間里,它也只在美國的紐約、洛杉磯和東京等大都市開出40家店。而每一家店,就像創始人James所說,都有一顆獨一無二的靈魂。
除了倡導精致的生活哲學,在咖啡品質和味道上,Blue Bottle也致力于帶給咖啡愛好者獨特的體驗。原材料講究48小時輕度烘焙,最昂貴的咖啡機提供意式、手沖、冰滴、日式虹吸等多種制作手法。
在店面裝修設計上,端莊大氣,獨特的空間美學與周圍社區融為一體。因此,即使是在繁忙的紐約,人們也愿意停下來花5分鐘等一杯咖啡,體驗這獨特的口感。
店內不提供wifi和充電插座,可現場公開表演從烘焙到過濾的全套制作過程,這些都使得Blue Bottle與市面上那些俗套的咖啡店不一樣。
正是由于從理念,到產品、到體驗的與眾不同,使得Blue Bottle成為咖啡界的一匹黑馬,在第三次咖啡浪潮中如此引人注目。事實上,不走規模經濟,專注極致產品和體驗的Blue Bottle,自擁有一批忠誠狂熱的粉絲和追隨者,同時,也一直享有資本主義的青睞。
在2012年,Blue Bottle獲得2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2014年獲得2570萬美元的B輪融資,2015年又完成了7496萬美元的c輪投資,累計融資達1.2億美元。直至2017年,迎來雀巢的5億美元加持。
2,雀巢:三合一速溶咖啡的“老年危機”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雀巢以生產嬰兒食品、速溶咖啡、巧克力和冰激凌等食品聞名遐邇。尤其得益于上世紀美國軍隊對咖啡提神作用的依賴,使得雀巢、麥斯威爾等最早一批速溶咖啡的發明和迅速崛起,以此帶來第一次咖啡浪潮。雀巢旗下的“雀巢咖啡”和Nespresso兩大品牌更是全球知名,遠銷180多個國家,走進千家萬戶。
尤其對沒有飲食咖啡習慣的中國來說,到今天咖啡已經慢慢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必定離不開雀巢近30年來的深耕和培育。
30年過去,盡管國外已經歷星巴克為首的連鎖咖啡店所帶來的第二次咖啡浪潮。不過,在反應稍顯遲鈍的中國,雀巢依然能高歌挺近。
2014年,雀巢速溶咖啡市場占有率達到73.5%。走到2016年,老對手麥斯威爾從奄奄一息到徹底撤離中國,而擁抱線上、明星代言、營銷轟炸下的雀巢,也通過電商挽回了老用戶,從而遏制住了傳統賣場的銷量下滑。據了解,在2016年雙“十一”當日,即拿下了近2000萬元的銷售額。
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雀巢的全面勝利。從2017年7月份雀巢的最新財報來看,有機增長率2.3%,同比降低(2016年全年3.2%,2015年4.2%),未達道預期,尤其北美、西歐市場價格疲軟,略有負增長。
數據來源于網絡及雀巢(中國)官網
為了提高未來的盈利能力,雀巢也一直致力于企業架構重組的投入和改革。因此,在今年的6月份,雀巢以7700萬美金入股Freshly,一個主打新鮮健康、現做現賣、送餐上門的在線品牌(就是按周訂閱的健康版外賣),這一舉動無疑彰顯了雀巢進軍電商的決心,以推進從包裝食品到新鮮健康的形象轉變。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雀巢CEO從2月份會談Blue Bottle創始人,至7月份就能快速以5億美元拿下收購案。
隨著北美市場精品咖啡興起所掀起的第三次咖啡浪潮,中產階級崛起,消費方式改變,年輕人愈加追求咖啡豆本身的品質和風味,烘焙和萃取方式能否帶來層次豐富的口感,以及是否具有獨特、健康、精致的咖啡享用體驗。連星巴克都步入了“中年危機”,更何況還在賣三合一速溶咖啡的老牌雀巢呢?
而藍瓶子正是第3波咖啡浪潮中的佼佼者。雀巢如此心切的將藍瓶子麾至賬下,是迫于銷售業績、組織架構更新調整的壓力,也是切入精品咖啡市場、吸引年輕客戶、喚新品牌形象的急迫之心。
3,雀巢 X Blue Bottle:雙方利好的結局?
對于兩家聯姻,沒了逼格的硅谷人陷入集體憂傷,這感覺就好像“心頭之好一夜之間下嫁給了村頭那個最惡俗乏味的老財主”,而且還嫁的相當難看,只5億美元就賣身了!
不過從看官方的聯合聲明,“賣身”后的Blue Bottle仍能保留獨立經營權,并計劃在今年年底前開到55家店。
盡管外界來看,這個從硅谷走出來的文藝怪咖似乎是像資本妥協了。不過,Blue Bottle CEO還是很激動的,并表示“我們需要確保可持續發展和一個蓬勃發展的未來,以完成全球專業咖啡界領袖的夢想”。對于小眾咖啡品牌所可能遭受的瓶頸,比如積累不足,資金鏈緊張、運作成本優化、以及盈利能力欠缺等,雀巢團隊的加入,除了在資金鏈和業務擴張上給予支持,全球影響力、即飲飲料經驗等方面的幫助也是不言而喻。
而對于急于擺脫速溶咖啡和膠囊咖啡機售賣者形象的雀巢而言,收割Blue Bottle的精品咖啡形象,無異于在未來可以預見的高增長類別陣營里先占住一腳。同時,擁有Blue Bottle品牌,對鞏固雀巢在美國咖啡市場的老大地位,并依托藍瓶子在日本的成功運作而打開國際市場,結合線上銷售超高端即飲飲品和咖啡產品都提供了莫大良機。這樣算來,5億美元怎么說都是一筆劃算的投資和嘗試。更何況,今天的小眾,不就是明天的大眾么?
150年歷史的老雀巢,15年經歷的Blue Bottle,老財主和小清新,商業上的“情投意合”不同于婚姻,未嘗不能成就一段佳話,你們說呢?
最后,雀巢走到今天已整整經歷150年歷史,卻依舊能在全球食品老大的位置上屹立不倒,其洞見未知、擁抱潮流,不斷變革和創新的魄力和執行力,想想都令人生畏,也太值得所有國產品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