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追了幾天《虎嘯龍吟》,被波叔的司馬懿迷住了。
時而愁眉不展,時而歡欣鼓舞,時而灑脫,時而掙扎,可呆萌,可權謀,可明目張膽地撒嬌,也可不著痕跡地狡詐。
朝堂之外有諸葛亮的大軍壓境,朝堂內有曹叡的猜忌、曹真等宗親的壓制,他始終如履薄冰,卻又始終能化險為夷,步步高升,直至拿到統(tǒng)領天下兵馬的最高職位——大司馬。
縱觀他的職場生涯,的確有許多可以令我們借鑒的地方。
一.知道自己要什么。
司馬懿是被認為有狼顧之相的人,曾先后被曹操、曹丕忌憚過,甚至曹操在臨死之前,還一度想要殺掉他以絕后患。
能被曹操與曹丕都忌憚的人,自然不是平凡之輩。司馬懿最大的保護色是隱忍,表面謙恭忠心,行事滴水不漏,胸懷里則藏著一顆隱蔽的熊熊野心。這一點從他與孔明在西城外的隔空虛擬對話中可以窺見一斑。
他詢問孔明依依東望望的是什么,孔明不答。
他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人這一輩子,依依東望什么?望的是畢其一生的抱負!望的是畢其一生的榮耀!是畢其一生最大的成就!
隨著劇情的深入,他的不甘和野心逐漸顯露出來,對權利的渴望,是他不肯放棄的執(zhí)念,也是志在必得的成就和榮耀。
職場生涯中,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要什么。找到了想要的,才容易下判斷,容易做選擇。然后,你所清楚預見的、熱切渴望的、全心全意努力爭取的,都會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
怎么實現(xiàn),只是路徑和時間的問題。
司馬懿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才能摒棄那些旁人的冷眼和嘲諷,專心地做自己的事,最終在每一場戰(zhàn)役中都全身而退,還能步步高升。
二.成為團隊中不可替代的人
與做一個忠臣良將相比,司馬懿最想要的東西是權利。
可大boss曹叡對他十分防備和忌憚,以曹休、曹真為首的宗親對他極力打壓,這種情況下,他一方面是謙卑地隱忍,另一方面則是審時度勢,保存自己的實力,以待最好的時機。
石亭之戰(zhàn)中,他料到周魴的歸降不過是陸遜的計謀,曹休定會慘敗而返,所以即便在知曉前方正在惡戰(zhàn),他依然不發(fā)兵救援。
這場戰(zhàn)役曹休負傷身亡,曹叡對他忌憚也越發(fā)深重,但他在出戰(zhàn)前對戰(zhàn)勢的準確分析,也讓曹叡更加清楚他的才能和價值。所以曹叡即便恨他恨得牙根癢,也只是將他停職在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懲罰。
馬謖失街亭之后,諸葛亮為給三郡百姓撤離時間,獨自留在西縣內,迎接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
西縣城門外,司馬懿識破了面前的城池只不過是一個毫無一絲防備能力的空城,但是他讀懂了諸葛亮的琴音。
那場虛擬的隔空對話,與其說是他與諸葛亮的神交,不如說是他與自己內心的赤誠相對。
他最終還是退兵了,這依然是他權衡之下認為最為明智的抉擇。正如他對諸葛亮說的那般,他并非不想做一個忠臣良將,只不過他沒有那么執(zhí)著。
在他內心深處,權利與榮耀才是他最大的渴望。
郭照身陷囹圄,司馬懿打算營救前與柏靈筠有過一場深入的交談。
他深知只有與曹真聯(lián)合才能使曹叡改變殺郭照的主意。但沒有實際的利益,老對頭曹真是絕對不會與他聯(lián)盟。他想要交出現(xiàn)有的一切,但內心又有些不安,怕時機錯失,再難取得回來。
柏靈筠這時開啟了拍馬屁模式:在我心中,老爺臨千軍而不改其靜,是沒有什么拿不回來的。
最終他自請去守宛城,交出了在朝堂的一切,以此換得了曹真的聯(lián)盟,救出了郭照。與其說是他為了救郭照而交出手中既得的權利,不如說這是他以退為進的蟄伏,避開眼前朝堂中的鋒芒,以備來日方長。
機會果然還是來了。
三年之后,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在陳群的舉薦下,司馬懿重返朝堂,他擔任曹真的副手,去接受姜維的投降。
曹真戰(zhàn)死后,他接替了曹真的大司馬之職,手握重權,登上了歷史舞臺。
曹叡在曹真病榻前說的那一番話,無不昭示著他對司馬懿恨不得殺之而后快的痛恨,然而,曹真一死,滿朝只有司馬懿能夠對抗諸葛亮,他不得不用司馬懿。
“不得不用”四個字,說明了司馬懿能夠存活并且步步高升的原因是:他對魏國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才能。
三.維護好必要的人際關系
虎嘯龍吟的第一集,曹丕在行路中看見一個與司馬懿相像的背影,他立刻叫停車馬,上前一看卻發(fā)現(xiàn)不過是認錯了人。
回宮后,郭照向曹丕進言,讓司馬懿回來。
郭照與司馬懿的夫人張春華情同姐妹,她曾在司馬家寄居過很長一段時間,與司馬家一家都相熟,這是一層非常重要的關系。
要知道,枕頭風的重要性,有時千軍萬馬不能及。
郭照提起司馬懿,令本就懷念司馬懿的曹丕更是記憶翻涌。
那些曾經的君臣猜忌似乎一下子散去了,留在心頭的都是那些年華里同甘共苦共謀大業(yè)的陪伴和情誼。
曹丕臨死前下旨,令司馬懿成為四大輔臣之一。
后來郭照被曹叡關進廷尉,司馬懿對她的解救,也可以看做是變相的投桃報李。必要的人情關系,有時候是絕境中的救命符。
曹真作為大司馬去收編姜維降軍前,陳群在文武百官面前推薦此刻正駐守宛城的司馬懿為副手。
正是因為陳群的這一舉薦,司馬懿得以再次回到權利中心。
生活中有一個我們常常忽略的現(xiàn)實:關于我們人生的重要決定,我們往往都不在場。
比如,關于孩子三好學生的一些評定,不是簡單地用成績來衡量,是大部分老師討論決定的,家長根本無法參與其中。職場中的升遷,是提升你還是提升你的同級,讓你負責某個項目還是讓你的同事負責,大多是領導關起門來討論的結果,你根本不在場。
而某位領導的一句話,往往決定了你是平步青云,還是原地踏步。
我們不在場,無法發(fā)揮影響力。那么發(fā)揮影響力的就只有場外了。維護好人際關系,關鍵時刻,能有人替你說上一句好話,比場外的百般努力湊效千倍;即便沒人替你說好話,至少不能讓人說你的壞話。
四.不得志時,調整心態(tài)
司馬懿的前半生,被稱為跪著的前半生,先是曹操和曹丕的忌憚和壓制,接著是曹叡的痛恨和嚴密防備。
司馬懿在這壓抑和詭變的政治氛圍中學會了最大的生存技巧:隱忍。
正如他教導司馬師時所說的那樣,要忍常人不能忍。
所以他可以面對曹叡的話中有話而裝傻充愣,可以面對曹真、張郃之人的冷眼嘲諷而視若無睹,可以穿著諸葛亮送來的女裝,泰然立于三軍前朗誦《出師表》。
他的隱忍為他的險境求來了生機,他的隱忍讓他跑過了曹操,跑過了曹丕,跑過了曹休、曹真,跑過了曹叡。他成了那個笑到最后的人。
職業(yè)發(fā)展中有一個Y字模型。
Y下面這一豎,是沉淀和積累的過程。
要想開出Y上面的兩個枝丫,下面的這一豎,是每一個想要一飛沖天的人都逃不掉的。沒有下面這個過程,上面那兩個枝丫就無從談起。
司馬懿也是經過了艱難、暗無天日的蟄伏時光,才最終實現(xiàn)了他的理想,走上了權利的高峰。
生活中常常聽說對企業(yè)中按資排輩的抱怨之聲,被抱怨的那些前輩,也許年輕的時候也抱怨過這種情況。這Y字的一豎,就相當于那段論資排輩的煎熬經歷。
在積累的苦悶過程中,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像司馬懿那樣,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堅韌隱忍,不急不躁,在磨難中自我激勵,盡快將自己磨礪成團隊中不可替代的一員。
司馬懿的職場生涯告訴我們:知道自己要什么,確定前進的方向;在時間里沉淀磨礪自己,成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處理好人際關系,在關鍵的時刻錦上添花。
掌握了這四點,想不高升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