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過去的方式
道家說:致虛極,守靜篤。聽起來很玄乎。在我看來,就是某人進入忘我的狀態。這個進入,無關乎學派,也無關乎宗教。只和個人有關,只和個人所向往并進入的狀態有關。在這方面,目前有兩個人給我的印象頗深。
“與其仰望,不如上路,讓自己成為風景”。這是簡書作者弗蘭克剛剛發布的一篇文章的題目。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敘說了這個感悟。多少還在四處徘徊,沉迷于成功學的人們,似乎應該放下某種執著,走上屬于你的那條路。先忘我投入,找到可以向之學習的導師級人物。弗蘭克找了他的學習對象,并踐行之。
與過去對”談“
而我所認識的胡世鵬,本市最有實力的青年書畫家之一。每個清晨,我們還沉浸在睡夢之中是,世鵬老師已經發布了他的早課作業。每個夜晚,我們即將入睡時,他又發布了晚課作業。所謂作業,對于他來說,主要是三類:詩、書、畫。
觀其詩書畫,其專心致意皆接近 “致虛極,守靜篤”之境界。他的微信簽名是:綿綿空寂,亙古及今之神明游乎天地間。一息尚存,我在,為之貞。在虛靜的空間中,與“亙古及今之神明”相遇、對話。這里有兩個關鍵之處,神明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可以形象化的人物----古往今來的風流人物,更是他們留下的眾多經典。第二種解釋是靈感、智慧。與第一種神明是共生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惟其如此,經典方可轉換為智慧,再因個體天賦等原因,成為創作時的靈感。
那么,與這些神明人物、這些智慧經典如何對話呢?和寫作不同,書畫界的對話有特殊之處。非語言也,是手談。
每一次重讀,都是初初相見
“經典”一詞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常有你認為的經典非他人經典的窘境。但至少能被稱為經典,有一點是毫無疑義的,那就是:他們/它們都經歷了時間的檢驗。對于經典,當然要反復閱讀。卡爾維諾曾經說過經典與人的關系,每一次重讀,都是初相見。因為,“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言有盡而意無窮。書籍如此,書法亦是。
當然,“閱讀”書法自當別法,那就是用手中筆,去感受心中法,否則根本無法領會其精髓。而所謂經典的價值,其實就如同一道特殊的光,唯有浸潤其間,方可被照亮。
手談之一例
如與蘇軾,與這北宋不羈而風流的靈魂相交,莫如借助其書。古人字即其人,言為心聲。胡世鵬先后臨摹其多幅作品,有詩有文有賦。蘇軾詩書均為經典,他的臨摹亦見用心。涉及的范本有:《在黃州寒食二首》、與友人的書信,書《李白仙詩卷》、《洞庭春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