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用這么長的標題才能表達我看完電影的第一想法,當看到電影最后小月回廣州找自己年邁的外婆,旭爸在門口似乎在守望阿旭,然后回頭看了一眼兒子和家人,芬姨安靜的畫畫,就連阿旭的好友和前女友都分別過上了開心的生活,分鏡頭瞬間的集合讓我不禁有些熱淚盈眶的感覺。或許這就是電影要傳達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能一直幸福下去。
阿旭來香港的日子并不好過,媽媽去世后爸爸也不管他,沒錢,打工的老板對她不好,還臭脾氣和女朋友吵架,最后因為沒錢交租被趕出來,只能去找偶然認識的芬姨,而芬姨也恰好是一個人住,故事,或者說生活的浪花就開始在兩人的生活中出現。
芬姨患有認知障礙癥,對于生活中的事情記憶不是很好,總是忘這忘那,甚至連阿旭偷偷將家里的古董家具賣掉自己都沒有發現。而一開始搬進芬姨家中的阿旭,依舊頑劣不改。偷賣芬姨的家具然后換個大電視,還把芬姨的老電視給扔掉,不僅這樣,還嫌棄芬姨記性不好并對她大聲吼叫,種種惡劣的人設讓我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可能是導演欲揚先抑的一種表現,可是我卻完全想象不到導演如何來“揚”,并經我們的主人公已經完全將周圍的環境惡化。
事情的轉變一開始發生在阿旭做社工的第一天,當懂事的小月禮貌的尋求菜場各位老板捐贈蔬菜時,自己卻出言不遜懶惰不堪,自己心中的對比表現在阿旭的眼睛上,使他逐漸意識到了,或許自己該做出一些變化。而接下來社工生活中看到的那些老人以及塑花姐的悲劇后,不僅僅是我們的主人公阿旭,也讓我意識到了,我們的生活中,或許即使在我們看來十分不順的自己的生活,在和別人對比之后,其實已經是十分幸運的了。我們可能會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理想并不斷地鞭撻我們去受一些更高級的“罪“,但其實本質上我們和蕓蕓眾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相比,我們是十分幸福的。我以前和弟弟講過這樣一種思路,在職場上和我們競爭的已經不是同年級的人了,我們的對手來自不同年級不同身份不同學歷的各種各樣的人,可是將這個思路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通常認為自己是不幸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我們拿來和自己做比較的對象比不是是很適合現在的自己。在不合適的比較中,我們通常是迷失自己,忽略掉自己生活中出現的可能在別人眼里已經十分美好的東西,而這個恰恰就是導演想告訴我們的,其實我們已經足夠幸運,只要我們能準確的感知到。
阿旭在幫助芬姨和做社工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對于生活和幸福的認知,而生活本身也帶給他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完美的一天從早上對著鏡子和自己微笑開始,我們如果能開心的面對生活,生活肯定會微笑的回報我們。
總之,希望你能一直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這樣,你才能一直幸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