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有一個習慣,那就是睡前閱讀,尤其一個人在家時,這樣利于有效入睡,當然也會有因為閱讀,而失去睡眠的時刻。比如剛剛閱讀的《生命的禮物》。
是近幾年來,以最短時間閱讀完的一本睡前書,且每一次對于即將捧起它,有一種特別的期待。因為它字字戳心,句句在理,情真意切,深入淺出的用哲學、心理學、醫學各種知識,向讀者講述著關于愛、死亡和存在的意義。
《生命的禮物》是美國著名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與他的妻子瑪麗蓮亞隆合著的一本書,且是在瑪麗蓮亞隆的生命最后階段,真實詳盡地記錄著死亡的全過程,還原了之前很多被我們誤讀的真相,比如關于臨終關懷,比如安樂S等等。
什么是愛情,什么是幸福?每一個人可能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在讀完《生命的禮物》后,我想你一定會有與之前不同的定義。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歐文亞隆15歲第一次見到瑪麗蓮時,就被她深深吸引,發誓一定要娶她為妻。他們住在同一個街區一條街道的兩端,就讀于同一所初中,高中。瑪麗蓮從小就自信,聰慧,優秀出眾,從演講到舞蹈,從成績到文學,從組織力到法文,說到妻子時,即便已經88歲的歐文,還是會自豪地如此夸贊不絕。
“即使我走進坐滿上千位女性的房間,我的眼里也只會有她”。這是歐文不止一次地在書中提到的。
為了追到心愛的人,努力學習,拼命接近,最終兩個愛讀書,有著共同追求的人走到了一起,彼此鼓勵,互相支持,共同進步。雙雙都是博士畢業,皆為斯坦福大學教授。歐文用存在主義哲學觀創建團體心理治療理念,多次獲獎,直到今天仍在為很多心理問題的人們提供幫助。瑪麗蓮也是著名作家,女性主義的暢導者,專注性別研究。
執手65年的婚姻,家庭幸福和美,直到87歲的瑪麗蓮患多發性骨髓瘤,原來平靜的生活,被重新計劃著。瑪麗蓮告訴歐文,放下手上的所有工作,與自己合著一本書,記錄生命的最后過程,對自己是一個完成,對別人也許會有幫助。
他們從瑪麗蓮接受化療開始,記錄著維期幾個月的癌癥患者最后階段的生活,親人,朋友陪伴、告別與不舍,細膩真實。死者卻是平靜坦然,一邊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一邊還在病魔的間歇期記錄下親身感受以及,生命最后階段的心理感受。
“萬物有時,生亦有時,死亦有時。”
瑪麗蓮面對自己的死亡如此輕松地對待。“死得其時”,認為人生如果沒有遺憾,死時就會平靜坦然地接受。她選擇了人文關懷的S法,不想讓痛苦的化療消耗自己,選擇優雅體面地告別親友,一切準備就緒后作別人間。
“臨終關懷,我一向只把這個詞垂S病人的最后幾口氣聯系在一起。然而此刻我正在與臨終關懷的醫生們打交道。我還能四處走動,自己沐浴,可以讀書寫字......”這是瑪麗蓮在臨終關的醫生們前幾次工作后寫下的文章。
臨終關懷的醫生護士,會借用各種藥物和其他方式治療,包括冥想和按摩,來盡量減輕病人的痛苦。病人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比如寫郵件向遠方的朋友告別,感謝,把手上最愛的禮物贈送給想送的人。比如將一生至愛的圖書,至少6000本贈送一家圖書館。心愛的首飾贈送給孩子們。一切都安排妥貼,毫無牽掛地離開。
“盡管我并不懼怕S本身,但是與親人分離卻讓人悲傷不已。雖然有哲學家的諸多論述和醫學家的信誓旦旦,但這些都無法療愈我們去面對必然分別的簡單事實。”這是瑪麗蓮生命最后階段寫下的感受。
“是時候了,到此為止。”這是她最后向醫生及家人說的話。
在醫護人員和家人的陪伴下,看著她服下藥,歐文頭靠著瑪麗蓮的頭,注意力全放在她的呼吸上,感受著她微弱的呼吸,數到第14次時停止。親吻著她的額頭:冰涼一吻,伴余生。
盡管歐文一直在幫助大多數的癌癥病人或喪偶家屬做焦慮,抑郁治療,但是,瑪麗蓮的離開,卻讓他幾近絕望,習慣了6、70年的相守,無法想象沒有妻子的日子會怎么過。見到有趣的人或事,看到有意義的書或電影再與誰分享呢?還有僅屬于倆人的記憶,將會被徹底帶走。
“S亡最可怕的不是沒有未來,而是失去過去。事實上,遺忘本身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S亡形式。”
那些夏威夷、凱盧阿海灘、倫敦休假、牛津、巴黎、印尼、法國等等,所有過去的美好時光,也會因此而消散。幾乎是一輩子的浪漫與美好,都將隨著妻子的離開而帶走。
懂得再多道理,感情的關是需要自己去度的。歐文回想起在自己的治療下,無數人渡過痛苦與折磨后重啟了人生,輪到自己時當然不能逃避,對于88歲且安有心臟啟搏器的老人,還兼有平衡障礙,是一道深壑難躍的鴻溝。但是,智慧的老人挺過來了,盡管艱難卻并沒有放棄。
是的,整本書的意義在此,試圖通過記錄最后的點點滴滴而讓時間凝固,希望把它遠送到遙遠的未來,也正是因為瑪麗蓮的提議,才讓在失去她的日子里,歐文有事可做,所有的精力都在完成這本書,回憶與思考替代了單純的思念與憂傷,這更是妻子留給他的生命的禮物。
讀著讀著,淚流滿面,為歐文亞隆真摯的愛情,更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一位真誠的老人而感動,當他誤讀了化驗單時,也坦率地說:自己是過時的醫學博士。被冷落,被忽視,被拋棄,原來也曾是一個臭脾氣的孩子氣......
看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命,這才是真正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