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情書》是一部安靜的電影,只適合窩在一個角落,關上燈,滅了心中焦急的火,放慢,再放慢。讓思緒跟隨畫面輕輕的動,情感像煎茶般一點一點溫熱。
很巧的,電影中有兩個藤井樹,一男一女,同班同學,而男藤井樹逝世于電影時間中的兩年前。也很巧的,兩個女主長得一模一樣。一個叫藤井樹,一個叫渡邊博子。一個是男藤井樹初中暗戀的對象,一個是長大后的女友。
渡邊博子在男藤井樹去世幾年后仍然不能走出來,寫了一封本該是渺無音訊的信給他,可是意外的收到了女藤井樹的來信,故事便在一來一往的信件中發生。
信件中,應渡邊博子的懇求,女藤井樹回憶了她與男藤井樹的初中生活,而女藤井樹在這陳年的記憶中慢慢發現了男藤井樹對她的暗戀之情,也發現了自己內心對他的某種特殊的感情。
《情書》與其說是三個人的故事,不如說是兩個人的故事,但又不如說是一個人的故事。
三個人捆綁在一起,總是有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但把每個人單獨拿出來品,都是一口醇而又醇的美酒。
故事因渡邊博子的放不下,想繼續探尋男藤井樹的過往而開始,而故事的核心卻在另一個他——女藤井樹的回憶里達到高潮。
每寫一封信,都牽扯著這兩人隱秘的內心。渡邊博子逐漸走出了對逝去的男藤井樹不舍,而女藤井樹卻對這份逝去的情感有了新的認識,知道了他對她的默默暗戀之情,也發現自己曾對他有過少女戀愛的期盼和歡愉之情。
2
看電影前,看到一句介紹,說《情書》寫的是暗戀的極致。不禁想,暗戀的極致該是一種震憾人心的情感吧。
可是,看完后,才發現,暗戀的極致,只不過是自說自話,沒有解藥,也沒有治愈,就讓它持續發酵罷了。
但如果只從暗戀來看這部電影,似乎還沒有把電影咀嚼出味道。
當我看到渡邊博子對著山谷喊出對昔日戀人的思念之情時,另一個時空的女藤井樹卻似乎神靈出鞘一般,聽到了渡邊博子的吶喊。
當時我是震撼的,那一瞬間我分不清藤井樹是兩個人還是一個人,是否是男藤井樹潛入了女藤井樹的靈魂當中,從而聽到了渡邊博子的呼喚。
這樣的通靈和超越生死的表現手法,顯而不露,韻味無窮。這大概也符合人們對愛的一種偉大的幻想,愛可以超越生死,愛也可以潛入靈魂。就如同《牡丹亭》中的那句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我甚至又在另個角度思考,女藤井樹的存在是為了渡邊博子,還是渡邊博子的存在是為了女藤井樹?;蛟S都不是為了誰,他們的存在可能只是為了把緣分和無解的情感解釋一下,然后留下一句嘆息。
3
這部電影之所以成為純愛的經典影片,我想一則是它把暗戀和緣分的這種朦朧性和不可琢磨性,恰到好處的呈現了出來。二則是沒有使劇情落入愛情劇的俗套,它的愛情是發生在心里的,不論是男藤井樹的暗戀,還是女藤井樹對愛的后知后覺,或者是渡邊博子不肯遺忘的愛。
或許愛的最高境界是,就是自我的甘愿沉淪。不用多說一句話,也不用多走一步路。亦如真的像張愛玲所說的愛,低到塵埃里,然后開出一朵花來。
看到很多人評論說,非常感動,淚奔,超感人等等,我其實是有些奇怪的。也許是我的心有些老了吧,再唯美的畫面在我眼里都只是一幕風景,摻雜的是喜愛之情,卻不能讓我動情,唯獨真正的人的感情,能讓我有所共情。
整部電影,最大的沖突,來自于人物內心,外部的沖突,基本為零。所以它其實就像是一張泛黃的紙張上,記錄一點遺憾的青春記憶,不社會也不人生,更不會牽動太強烈的情感。
讓我濕了眼眶的,也僅僅只有兩處,一處是渡邊博子對著埋葬著藤井樹的山,重復大喊兩句話:“你好嗎”“我很好”。空谷傳響的感覺,讓情感在回聲里不住的顫抖。她到底還是直面了他離去的事實,很痛很難過,但這就是現實。
還有一處是結尾,女藤井樹看到男藤井樹給自己的畫像藏在書中借記卡的背面,復雜的情感,難以忘懷的青春記憶便涌了上來,轉而為無聲的痛哭。然后影片便在我的眼淚即將奪眶而出時,戛然而止,把我拉回了現實。他們的故事,他,她,她的故事謝幕了。
當我回顧整部影片時,我順帶也就回顧了我已經逝去的一部分青春,我在想我是否也有錯過某段感情,不,應該是從未知曉的某段感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