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啊,你可以慢下來

早上打開微信就看到O哥發了一個朋友圈,大概意思就是說這段時間高強度工作,想快點做好卻事與愿違,緊繃的弦一刻不敢松。這讓我這個寒冷季節的起床困難戶索性不敢再賴床(不過也已經過了八點,[吐個小舌頭]),又想到昨晚加班O哥讓我先走,一陣愧疚。回想這幾周,案子的忙碌,接連的安排,上傳下達的指示,各種會議的交流談判……沒有想到一向在我心中稱為“智慧之人”的O哥居然也有陷入迷云的時候。我微信他:最終結果都是好的,如果沒有,是還沒到最后~ 不急不躁 慢下來~ 早安。

慢下來,對O哥說也是對我自己說。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在連續半年高強度緊張工作后在兩三周之內狂瘦10斤的,就是頓頓吃肉吃很多東西都瘦那種,以至于下午開會同事都來問我瘦身秘訣(我也是很無奈)。一直以來我一個比較快樂的人,在這種壓力下,身體和心理在這兩個月都提出了抗議,你開始心有余而力不足,變得焦慮,急躁,一度情緒不穩定,在經歷了幾次重要考試后看著今年的安排表,果斷的放棄了之后的研究生。這一年,各方面我把自己加得太緊了,我想加快步伐走完別人的3年,我想妥妥地完成自己的每一個計劃和目標。但是本職工作也已經讓你分身乏術無暇多顧,于是你狠狠地逼了自己。我想,我應該停一停,慢下來,休整和調整才能重新出發。

而現在,“快”似乎是以轟炸的方式滲透到了你我的生活。速度與效率無不昭示出大家打雞血般的激情,我們步子在加快、敲擊鍵盤的速度在加快,甚至連談個戀愛結個婚也越來越快。快是便捷,是競爭,是飛速的發展,卻也是殘缺。一個外國朋友那天微信我說:Ning,我準備回國了,但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候機時發現百分之九十的中國人都在玩手機or iPad,為什么沒有人看書呢? 對于這位朋友的疑問我非常理解,因為在國外閱讀算是他們的業余時間的一項必排項目,尤其是日本,以色列,匈牙利。而今,社會高速發展,國民享受著發展帶來的紅利同時也泥陷在速度的藻澤。信息爆炸的時代,快餐似的瀏覽讓人們暫時遺忘了靜心讀書的沉浸。面對各種壓力,大家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焦慮。這個時候我想,你可以慢下來了。放下手中的鼠標,去讀一讀傾心已久的書籍,聽一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看一看喜歡的電影,吹一吹早就想去海邊的風;去爬爬山,打打球,在自然旖旎的風光中,淋漓汗水的揮灑中放空。

慢下來,讓未來更快。

同學小C去相親。他說要在他們見面后十五分鐘,打個電話給他,打通了之后不用說話,只聽他演獨角戲。如果對方還不錯,他就裝作接到朋友聚會的請求,并表示自己來不了。如果對方沒能入他法眼,他就裝作是接到領導要求加班的命令,一驚一乍表示馬上趕來,然后做出深藏功與名之狀,淡然脫身。終于有一次,他得到了報應,約會才五分鐘,倒是對方先接到了電話,然后聲稱要加班,迅速離去,把目瞪口呆的他留在原地。

這時代,每個人都在設法搶先離開,而且是毫發無損地離開。

所以,“速度”成了感情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時代的轉速太快,整個世界給出的選擇太多,讓我們已經習慣了一種“游樂園速度”: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個游樂點,而每個游樂項目,每個“購買點”,都得在短時間內攫取參與者的身心,得快,得迅速獲得效果。

另一方面,我們懷著一種懼怕,生怕對方比自己更快、更果斷。當我們給出十五分鐘的時候,卻發現對方只肯給出五分鐘,下一次,我們也只肯給出五分鐘或者更少;當我們愿意給出一年的時候,卻發現對方只準備了六個月,只有暗暗加快自己從感情中脫身的速度。在這種隱蔽的較量驅使下,原本就變得快捷和廉價的感情,更是帶上了加速度。速度已經變成了一種武器,只看誰搶先拿出來,就像特工們的拔槍比賽,誰晚誰吃虧。被這種隱憂照耀著,感情越來越像流沙,沒有溫度,沒有濕度,也沒有深度。

木心有首詩叫《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我們對感情質量的要求,我們對生活里溫度、濕度、深度、長度和厚度的要求,都和時間有關。慢下來,多用點時間,就熱了,就潤了,就深厚了。愛情友情,都是如此。

就像杜甫和李白。杜甫一生,給李白寫了那么些炙熱詩歌:“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還有:“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事實上,李杜兩人,一生只見面兩次,相處幾個月,卻憶了半輩子。固然因為他們靈犀相通,也因為,一切都得之不易。見一次面,需要長途跋涉,此后又要經歷長時間的離別,天災人禍,在去見面的路上,有的是時間去期待、想象,加深了見面的喜悅,分別之后,又有的是時間去想念、重溫,加深了情誼的刻度。

那時候的愛情、友情,乃至衣食住行,無不如此,因為得之不易,因此格外深刻。這是古人“深情”、“深刻”的全部秘訣:得之不易。也是現在的我們膚淺、薄情的全部秘密:得來太容易。物質、信息、性,都因為容易得到,而失去了深深烙下印跡的可能。而一旦被卷入速度的風暴之中,就只有快、更快,一旦慢下來,就會成為輸家。

似乎,也只能接受這種現實了,對于從前的慢,對于現在的快,我們無法做出簡單的優劣判斷,不好簡單肯定或否定。但人類學家奧博格(Oberg)曾經提出過一個說法叫“文化震蕩”——“由于失去我們所有熟悉的社會交流符號和信號所引起的一種心理反應”,我們可以套用這個說法,提出“情愛震蕩”——由于動輒喪失熟悉的情愛信號,轉去適應新的信號而引起的震蕩。那種震蕩,給我等肉身凡人所帶來的,恐怕更多是損耗。

是時候慢下來了,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也給別人多一點時間,而且要達成共識,所有人都從增加五分鐘做起,慢慢愛,慢慢體會,努力發掘一段感情中的養分,和一個人培育深厚的聯系,不用速度去傷害別人,因為,速度這個武器所傷害的,并不只有別人,還有自己。

在愛情路上跌倒受傷,老K問我:“木寧你信命嗎?”“我信我也不信。”我相信沒有無緣無故的遇見,我不信天作之合天生一對,命運安排相遇,而如何走是人與人的事。所幸做好自己該做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老K又問我:“你還相信愛情嗎?”“不相信卻又信了。”有那么幾天是不信的,因為信仰被摧毀了,后來又愿意去相信,因為大多人還是善意的。《晉書》語:“前車之覆軌,后車之明鑒”。我們去總結,去接受,去面對,去成長。凡事都有它的規律和必經過程,一味的加速超越反而越來越糟。欲速則不達,慢下來,時間會給出最好的答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