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秋日的午后,我們登上了孤峰山頂。身臨法云寺,頓覺視野開闊:東望魏巍稷王,西眺滔滔黃河,南瞻銀湖死海,北觀蜿蜒呂梁。法云寺在其主峰絕頂一避風向陽處,因其天將雨時,云籠山峰,寺藏云中,故名“法云寺”。
午后的天空陰云密布,山風涼嗖嗖的。山雨欲來風滿樓,再看發云寺下的“海眼”已經是白霧繚繞了。自古傳言“孤山帶了冒,長工睡了覺”。我們加快了下山的腳步,怕淋雨。
一路山花爛漫,秋蟬凄切。遙望山下村莊已經淹沒在云霧之中。沒有杜甫筆下的“會登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偉氣勢,有的只是“蕩胸生層云”的薄霧渺渺。山風穿過松林,只見白霧自腳下升起。我們仿若騰云駕霧的仙子在松林中飄逸而行。松濤陣陣如海浪拍打海岸的聲音“嘩嘩”而過。
行至“鳳凰嶺”,一聲悶雷“轟隆轟隆”由遠而近,震撼孤峰,女兒不由得抓緊了我的手。我知道孩子害怕,她從未在野外遇到過這樣的雷雨天,尤其是在海拔1400米的山上,似乎這里距離天更近一些。雷雨天是不能呆在大樹下的,我不由得在心里自責,不該貿然上山。現在只有如此焦急地趕路,恨不能一步走到安全地方。在這種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山路上,連個避雨的小屋都沒有。山勢高處雖有小亭子,但因怕雷電不敢停留。只見眼前一道火龍似的閃電,緊接著是一個聲勢浩大的炸雷在頭頂炸開。天上仿佛被撕破了一道口子,豆大的雨點“噼里啪啦”從天空砸了下來。發出密集而急促的聲響。原本沉悶的天地,此刻仿佛從昏暗中驚醒一般。大雨點跳,小雨點鬧,雷聲作響,與雨相應,氣勢磅礴,鋪天蓋地,壯懷激烈。
幸虧我未雨綢繆帶了一把雨傘,女兒緊靠著我直喊腳疼。只因山坡陡峭,下山速度太快的緣故。索性慢慢走。雨中孤峰山好美呀!一棵棵青松在雨中更加青翠挺拔。精氣抖擻。雨中的孤峰山一洗往日的疲憊,平添了幾分嫵媚多姿。雨水在山路上匯成小溪,歡快地流動著,奔跑著。山開始靈動起來了。
水是山的魂,水是山的情人。水因著山而多姿,山因為水而靈動。山高水長,水隨山高。但是孤峰山沒有泉水。孤山是孤獨的,寂寞的。它所盼望的是天降甘霖。當秋雨飄過孤峰山的時刻,孤峰山是最幸福的。你看,他捧出滿樹的松果獻給秋雨。他把漫山遍野的秋梨呈現給秋雨。他把一樹樹成熟的核桃奉獻給秋雨。還有那雨后的蘑菇,松下的地衣都是它送給秋雨的聘禮呀。好一個多情的孤峰山。他獨占孤獨,傲然不群。原來是獨愛秋雨姑娘呀。
秋雨綿綿不斷,傾瀉而下,似一個熱情洋溢的小姑娘漫山遍野地奔跑,洗濯著塵埃,浸潤著山林。孤峰山因為她而榮光煥發,分明是一腔喜悅的表達。
木心曾寫道: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之處不必找我,如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能做的只是長途跋涉的歸真返璞。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唯有有心且有緣之人,才能發現體會這其中的本真和奧妙。云起云落,霧聚霧散,落雨微風,司空見慣。但不身臨其境又怎能感知其中美妙。人在大地上只活一生,每一個生命細小的片段都不應辜負。
秋雷滾滾,風雨不期而至。對我們來說,又何嘗不是一場生命的洗禮。我不知道在女兒小小的心里都經歷了哪些心路歷程,對于我來說最大的感悟就是:在路上會有不同的風景,走有走的風景,停有停的風景。學會欣賞沿途的美景也就學會了生活。
蘇軾是宋代著名的詞人,有一次突逢大雨,面對他人的驚慌狼狽,蘇軾則是一身坦然與灑脫,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自然界的風雨天氣是尋常,那些人生中的榮辱得失也無需牽掛。而最后一句中的“也無風雨也無晴”有著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似的情感表達。
風雨中我們走了將近半個小時,才在路旁發現有個小屋,趕緊進去避雨。守護山林的年輕人熱心快腸,怕我們淋雨感冒。給我們燒水驅寒。我不時看看門外,雨勢漸漸小了,雷聲一聲比一聲懈怠。天色已經明朗。風住了,雨也轉成了蒙蒙細雨。
秋雨蒙蒙,秋風微涼,凝望遠處煥然一新的天地,神清氣爽。女兒哼著一首歌,是鄧紫棋的《喜歡你》我只聽懂了一句:細雨帶風濕透黃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