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突然接到前同事W的電話,此時距離我們上次見面已經將近一年的時間了。
寒暄過后,她突然問我,你知道H現在怎么樣了嗎?
H也是我們以前的同事,一個活潑可愛、勤奮努力的女孩子。
我愣了一下,說不知道呀,最近沒有聯系了。
W說,你也不知道呀,我看到她朋友圈,她最近好像跳槽去了某家大公司,而且還混得挺好的。
我說,那挺好的呀。
W嘆了一口氣,“唉,是啊,不像我,現在都不知道做什么好。”
在我們聊天的一個小時里,W向我隱晦地表達了她的不甘和羨慕,她的迷茫和不解。
明明她的學歷高,文筆也比H好,為什么現在卻不如她呢?
W是知名高校畢業的學生,文筆好,很聰明,學習能力強,就是性格有點溫吞,做事也總是剛剛好,無功無過。
H是一所普通學校畢業的女孩子,文筆一般,比較粗心,性格也大大咧咧,但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工作起來很拼命。
H和W當時是一起從公司離職的。
離職后W面試了兩三家公司,不到兩周找到了新工作,選了薪水給得最高的那家。
H前前后后面試了很多家,去了覺得不合適又重新找,最后選了一個創業公司,薪水大概是W的三分之二,但卻是她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
那個時候,W還很羨慕H的工資高。
那段時間,我看H和W的朋友圈里是截然不同的場景。
W總是五點半準時下班后,在家擼擼貓,周末與朋友出去逛街吃飯,去不同的地方游玩。
而H的朋友圈,零零星星的幾條,除了工作,還是工作,連周末也不放過。
H似乎一直在學習、在進步、在拼搏,而W卻好像停下了前進的腳步。
W說,她的工作內容都是比較簡單的,沒有什么進步空間,而且一開始她還想著今年去考公務員,所以也就樂得清閑。
但是不知不覺中,一年嘩一下就過去了,她不但沒有好好復習公務員考試,而且工作上也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作品。想換工作吧,這一年的得過且過,讓她的工作技能逐漸生疏,面試的時候也沒有足夠的信心。繼續考公務員吧,時間很緊迫,現在開始復習也是浪費時間。
兩個方向都不好走,所以最近心情很不好,特別地慌亂,看到朋友圈H的近況,突然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心情,覺得自己運氣實在是太不好了,總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公司,明明學歷比她好,很多公司會優先選擇名校畢業的,現在卻混成這樣子。
我聽到這樣的話,感覺挺無奈的。
為什么總是把別人的成功歸因為運氣,而把自己的成功歸因為努力呢?
別人的努力,你難道就看不到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叫做自我辯解,而W的做法正是通過自我辯解,逃避“意識到自己不夠努力”帶來的痛苦,保護自己。
“我學歷和能力比H高”和“H混得比我好”這兩種認知是不協調的,而W感受到了這種不協調帶來的痛苦,出于自我保護機制,她想要調和這兩種認知,唯一的方法就是把H的成功歸因到運氣上。
“我比H強,但是因為她運氣好,所以她混得比我好。”不是我自己的原因,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繼續維持我現在的生活狀態了。
然而這是自欺欺人,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
我不敢說H現在混得很好,但是H堅定、努力和堅持肯定會幫助她走向成功。
W需要認清并且面對這個現實:
H學歷差但是混得好,是因為她的努力,而不是運氣。
混得好不好與學歷并沒有必然的關系,你去看看微博,三天兩頭就有#大叔賣小吃月入六萬# #大媽烙饃月入三萬#這樣的熱點出現,學歷不高一樣能賺錢。當然,收入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我認識的很多并不是畢業于名校的人,她們身上有著不同的閃光點。她們有的腦筋靈活,做起了自己的生意;有的認定一件事就死磕,在行業中越來越專業;有的做起事來拼命三郎,接連升職加薪......起點低又怎么樣,他們混得比大多數學歷高的人還好。
學歷是你的優勢,但不應該成為你唯一的優勢。
因為最終決定你混得好不好的,不是學歷,而是你的努力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