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讀書的意義不在獲取信息,而在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作者對話,提高個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關鍵的關鍵,在掌握對方寫作(解決問題)時思考的體系架構。
這是今天看到的一句話,我覺得自己要好好思考一下。
這兩天在做微課,幻燈片基本做好了,可是還是感覺有問題,有些地方是放前面呢還是放后面,邏輯問題還是沒理順。由此我想到,這個問題好像在我身上一直存在,每次上公開課,做幻燈片總是各種問題。
技術不高是一方面,邏輯,設計也讓人頭疼。為什么有的人能做好呢?
技術問題可以通過學習改善,可是邏輯問題,這是個大問題。邏輯不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我的思考之路總是那么費勁呢
以后再看文章時,我要關注下書的目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編排?編排形式應該可以反應作者的思考體系架構。這將是我的切入口。
另外一點是要堅持寫點東西。培根說過,寫作使人精確,我的腦子亂,邏輯不順,估計就是寫的不多。寫寫試試,看看有沒有改善。
今天看了去年的部級優課,再反觀自己做的課件設計,要想得獎是有難度的。當然,如果只想完成任務,那就無所謂了。我在糾結。
暑假以來,很少跟老媽老爸打電話,想不起來打,我有時會自問自己會不會是冷血?我是不是有問題?也在反思自己為什么不喜歡給自己父母打電話。我不善于跟人交往,如果沒有事,我不喜歡主動聯系別人,大部分時候喜歡自己一個人待著,看看書,看看電視,發發呆之類。
碰到可以聊的來的,我可以侃侃而談,一眼看過去就不喜歡的,或是話題不感興趣的,簡直懶得張嘴巴,腦袋不自覺就放空了,覺得這種情況下的自己好無趣,如果還走不掉的話,那種不自在簡直無處安放。
所以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為什么我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我現在不喜歡去爸媽家,更喜歡待在自己家里,是為什么?
上初中時,我喜歡和爸爸下棋,一旦輸了,老爸就會說我蠢,笨或者諸如此類的字眼。不知道自己偷偷抹了多少次眼淚,從此痛恨這些字眼。結了婚,生了孩子,為了家里的事,他們還是這樣說我,人都說,愛之深,恨之切,這話有些道理,可是等我的娃娃長大了,我不會對他說這樣的話。
生活不易,這一路跌跌撞撞,他們竭盡所能給我最好,這生養之恩,此生難報。我也愿盡我所能,盡贍養義務,讓他們安度晚年。
可是心底里,有些傷疤,忘不掉。而且,很容易被他們觸發,他們好像手持著遙控器,輕輕一按,瞬間就能讓我火大。
所以在他們面前,我永遠是個孩子。的確,那我就慢慢來吧。存在既是合理,目前這個狀況,我只能接受。工作之前,我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被他們保護,這種保護可能也有一定的傷害性,工作之后,我在慢慢獨立,學著過自己的生活,所以這就有矛盾。其實父母年齡大了,可能不是我需要他們,而是他們更需要我了,這也是一種矛盾。
人生實苦,可不曾經歷,又哪會懂得呢!所以,只有慢慢來,慢慢體驗,這或許就是活著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