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及東野圭吾大家第一反應都是“噢,寫推理小說特別好的那個日本作家!”而我以往看的大多數推理小說也都是他寫的。最近新書《沉睡的人魚之家》出版后,按慣常我依然以為是推理類型的,甚至因為這個書名讓我覺得是個很唯美的推理小說。
翻開扉頁。一個小男孩誤入到因溺水而腦死亡的女孩瑞穗家的院子,透過窗戶看到一個小女孩閉著眼睛,像是睡著了那般。飄渺又虛幻,東野圭吾總是這樣給人留下無盡的遐想。
越往深了看,文章越表現出了當生活不能自理,活著到底還有怎樣的意義這樣一個兩難的問題。當希望變成一種絕望,痛苦有如無邊的黑暗吞噬人生。挑戰人性與道德的界限,是對人類心中之愛的終極考驗。更深層次的是母愛的另一種表達。
女兒意外溺水導致腦死亡,但還有心跳,所以并不完全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作為母親的熏子,自然不希望看到女兒在如花般的年紀就這樣安靜的死去。
恰逢丈夫公司研制的一種儀器可以幫助沒有意識的人做有意識的動作產生正常人該有的行為。愛女心切的熏子不顧家人的反對,執意給女兒安上了這個儀器,然后花著高昂的費用維持女兒的呼吸,紅潤的面色,正常的心跳,然后請老師來家里繼續給孩子上課講故事,換上干凈漂亮的衣服每天推出去散步等等。完全是對待健康人的態度,一系列別人理解不了的行為。但是她愿意,只想讓女兒待在自己身邊。
直到有一天,女兒托夢給她,睡夢中的她聽到女兒的心聲:媽媽,謝謝你。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非常幸福。謝謝,真的非常感謝。然后女兒的身體狀況直線下降。直到隔天后,女兒真的離開了她,不再有心跳和呼吸,永遠的沉睡了過去。
故事說到這里差不多已經要結尾,作為一個女母親,熏子承受了愛與痛苦,享受了作母親的快樂,也體驗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辛酸。
其實母親這個角色,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都愛的深沉,都有它獨特的含義。古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母親們用她們特有的方式對兒女們進行了愛的教育。一直延續至今的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小時候家里條件很一般,然而身為女孩子的我總是愛美,總是喜歡漂亮衣服,爸媽從來也不心疼給我花的錢,然而那時候的我也并不懂事,一直到十幾年后才后知后覺家里條件不富裕的那幾年爸媽幾乎沒有買過什么新衣服,每逢做了幾道我特別喜歡的菜,爸媽也總是可勁的往我碗里夾。那會兒覺得好像習以為常,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只知道零花錢沒有了伸手管爸媽要。
很多時候,大多數父母親都和我爸媽疼愛我一樣的疼愛著他們的孩子,如此笨拙卻又最質樸真摯的愛。
今天新生開學報道,樓下是父母簇擁著孩子的畫面。最重的行李都在父親肩上,學弟學妹們忙著和學長學姐詢問了解學校的情況,忙著入住登記的事宜。旁邊的父母忙前忙后的購買著孩子的生活用品,然后一趟一趟的往宿舍送去安置。孩子離家去上大學了,也許是離他們最遠的一次,這一別又要幾個月才能回家再團聚。
喧嚷的場景讓我想起了當年我還是個新生剛來報道時候的樣子。父母沒什么大文化,習慣了小縣城的生活,他們怕送我來學校反而變成我的負擔,畢竟年紀大了也沒怎么出過遠門,頭腦不如我們年輕人靈活,轉而托在北京工作的表姐送我來學校。于是到現在他們也沒能親眼看到過我的學校建設的是什么樣子,我的老師同學室友們跟我相處的多么融洽。他們養育了十九年的女兒就這樣生活在了一個他們不熟悉的陌生城市。
中國式的愛往往都是無聲的愛,電話中他們會叮囑我天冷多穿衣,這幾年家里條件好了手頭寬裕了會反復提醒我蔬菜水果米面肉類要搭配均衡了吃,也會時不時寄來我愛吃的特產和家里做的小吃。對于素未謀面的同學和室友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我人際交往要善良大方,不僅要生的漂亮也要活的漂亮。
羊有跪乳,鴉有反哺。記得兼職賺的第一筆錢我給媽媽買了一條家那邊買不到的新潮款式的裙子,給爸爸買了一雙新的皮鞋。
我想不到有什么比讓爸媽住上以前從來沒有住過的大房子,過上舒適安逸的晚年生活,讓他們不用再為我操勞更好不過的事了。我想這是我們大多數做兒女的最想做到的基本之一。
他們不善言辭,不會說我愛你,我們也羞于張口說“爸媽,我愛你們”。中國人的含蓄和靦腆到底不如外國人的開放來的直接。尤其是當了一輩子農民的父母更不會有說出“寶貝,我愛你”的勇氣。但我們新潮的年輕人一定不要羞于說出“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他們聽到雖然會老臉一紅熱淚盈眶,但這應該是我們最父母的愛最直接大方的表白。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蹉跎等待。養大了子女,他們便如一盞耗盡的油燈。歲月留下的的是映在我們眼里,刻在他們面龐上若隱若現的褶跡,是鬢角微霜的發絲,以及我們總也鼓不起勇氣表達出的那些愛……
愛,不要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