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石頭有一項特殊本領,幾乎每天早晨,他都能在上班遲到前1分鐘準時趕到公司,看著他從電梯口噔噔蹬的跑到打卡機前,唰的一下從口袋里掏出工牌打卡,動作一氣呵成,像極了美國西部片里的槍手。
如果奧運會有打卡比賽,那石頭一定是奪冠的熱門選手。
當然,不是每一天他都能這么幸運。這幾天的臺風天讓上班的路上堵了不少。石頭氣喘吁吁的跑到打卡機前時還是遲到了3分鐘。
“MD,要是那個破司機開快一點,我就不會遲到了”石頭坐在位置上抱怨著,一邊開始吃他的早餐,包子的味道很快在辦公室里散開來。
“你要是早起10分鐘,也不會這么趕了。”我對他說到。
“我也想早起,可我就是做不到啊。”石頭無奈的搖了搖頭。
我相信每個職場人士的身邊都有這樣的一個石頭,或許你自己就是。每天早上總是被最后一個鬧鐘叫醒,然后不情愿的起床,匆匆穿好衣服之后出門,擠上沙丁魚罐頭一般的地鐵和公交,心里祈禱著路上千萬別堵車,然后在最后一分鐘安全到達,心里慶幸今天總算又沒遲到。
其實,你需要的只是早起10分鐘就可以不用這么匆忙了。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早起的好處,只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我用我這一個月來堅持早上4點起床的經歷,向你分享下面這3個方法,希望能幫助你每天早起:
方法一:想清楚早起之后要干嘛
如果早上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為什么一定要早起呢。很多人希望自己早起,但卻并沒有給早起之后安排什么事情,所以很難在鬧鐘響起的那一刻馬上起床。
所以要想早起,第一步要做的是給第二天的早晨做一個計劃,如果你是剛剛開始養成早起的習慣,不用給自己制訂什么早起讀書或者晨跑等有可能產生壓力計劃,每天早上起來看看昨晚沒看完的電視劇也是可以的,做一點輕松的事情。等習慣養成了之后再考慮做點別的有意義的事。
經濟學上有一個框架效應,簡單的來講就是失去某樣東西比得到某樣東西更能激發人的動力。所以在制訂計劃的時候,也可以遵循這樣的思路,比如:如果我不起床,我就會失去1個小時看電視劇的時間。這樣的思路會比:我可以多1個小時時間看電視劇更能激勵人。
方法二:定鬧鐘
這是每個早上要起床的人都會干的事吧,我曾經為了早上能起來,給自己定了多個鬧鐘,每隔10分鐘就響一個,期望通過這種連續鬧鈴的方式讓自己起來。可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等到那最后一個鬧鐘響起,再不起來就要遲到的的時候才依依不舍的從床上爬起來。
直到我掌握了正確的定鬧鐘的方法。
相比一個鬧鐘在多個不同時段響起,我每天早上使用2個鬧鐘,第一個鬧鐘時間定在期望起床時間提前3分鐘,例如我想6點起床,那么第一個鬧鐘時間定在5點57分,把這個鬧鐘鈴聲設定為輕柔的小鳥叫聲,放在自己的枕邊。第二個鬧鐘定在6點,鬧鐘鈴聲設置為勁爆的,超大聲的音樂,放在必須下床才能關的到的地方,這個鬧鐘的鈴聲一定要大,你甚至可以把它接在音響上。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第一個鬧鐘的作用是為了叫醒自己,人的精力取決于睡眠的質量,如果在早上處于睡眠狀態就聽到很刺激的聲響,雖然可以把自己從睡眠中喚醒,但也會傷害到睡眠的質量,所以用小鳥的叫聲,溫柔的喚醒自己。
第二個鬧鐘的作用不是為了鬧醒自己,而是在第一個鬧鐘響起后給自己壓力——如果再不起來,那個勁爆的“炸彈”就要爆炸了,會吵醒家人甚至鄰居。逼迫自己不得不趕緊下床把那個鬧鐘提前關掉。
好了,現在你已經成功的起床了,喂!別又想著去睡回籠覺,我們還有第三個事情要做呢!
方法三:儀式感
好不容易比平時早起了,但此時身體和大腦還是昏昏沉沉的,很容易產生繼續睡回籠覺的想法。這時的我們需要用一套起床儀式來消除這種痛苦的感覺。
每個人的儀式可能不一樣,但通常來講都會經歷以下幾個步驟:上廁所,刷牙,洗臉,喝一杯水。
這些早上固定要做的事情可以促使我們清醒,當然你可以在里面加入一些其他的行為,比如打開音頻app聽一段自己喜歡的節目,吃一點早餐,或者做一段晨練。
保持一段固定的晨起儀式,可以有效的幫助你削弱剛睡醒時的困倦感,讓腦子不再昏昏沉沉。
經過以上3個步驟,你就可以開始享受每天早晨的快樂時光了。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當許多人在一條路上徘徊不前時,他們不得不讓開一條大路,讓那珍惜時間的人趕到他們的前面去。”
而早起不賴床,就是對早晨時間最好的珍惜。
如果你能做到早起,就能在別人上班之前多出幾個小時的時間,或是提升自己,或是高效完成工作;如果你能做到早起,你就可以提前出發錯開上班的早高峰,空曠的地鐵車廂成為了專屬早起的人的讀書場所。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在于上班的8個小時,而在于8小時之外你把時間花在了什么地方,希望我的這點小建議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