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確有些人有著令人著迷的執著。他們是造物主的雙手。代表了創造和不可思議。一抔平凡的泥土,在他們手里,幾經翻轉,真金火煉,就成就了非凡!
吳金維老師剛開始,從宜蘭到南投、鶯歌,四處流浪,最后落腳在苗栗,因為研究陶藝,曾經負債千萬。最后,憑著多年累積的手工和燒窯經驗,成就“柴燒”名師,也讓人為他的成就而眼紅。很多人乍見“柴燒”,都會疑惑其材質,看上去,似金銀,似鐵石,又像是琉璃。那它到底是怎么樣制作出來的呢?
燒制不用現在流行的電窯、瓦斯窯,完全用古代最原始的柴窯燒制。24小時不間斷的人工投遞柴火,其辛苦是不可言喻的。
古代柴燒都是匣缽裝盛陶胚,進行燒制,講求精致、干凈。現在“柴燒”,卻是故意鋪設火道,讓火焰肆虐陶胚,形成“火痕”。柴灰在窯中飛揚,飄落在陶胚表面,高溫下形成“灰釉”。達到某種溫度時,進行缺氧還原燒制,將陶土中的鐵離子逼于表層,形成獨特的金屬質感。還原效果重的,甚至會形成晶瑩的鏡面。
這也是“柴燒”最大的特色,不上釉的卻有釉的質感,用火痕和“灰釉”裝扮原始的陶體,特意追求一種古拙、粗樸的韻味。
玩味“柴燒”,第一講求“手工”,名師是因為多年的經驗積累才使其成就名家的!越是名家手工拉胚做的越好,線條更流暢,器型更大氣。擺放案頭,賞心悅目;握在手里,覺著舒服。這才是手工藝作品難得可貴之處。就像吳金維,把玩其作品,足以體驗其閱歷、感悟!
其次,要看“柴燒”效果。看火痕、看灰釉燒制過程中,火焰的走勢無法控制,燒制完成后火痕和釉色也是各有千秋。但都是耐看的,把玩著器物,欣賞著火痕,想象燒制過程中火焰的肆虐,品味“柴燒”人的辛苦,自成一番意境。況且還有偶作天成的“灰釉掛畫”,或者在表面形成晶瑩的鏡面結晶,就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灰釉”由柴灰形成,有碳離子的遠紅外效果。加之富鐵土還原的鐵離子,更兼具了”軟化水質”的作用,柴燒杯喝茶,更潤喉順口,喝咖啡更濃郁、喝白酒更香醇,并且千杯不醉。
工業越是發達,錢賺的越多,人們越是追求返璞歸真!傳統的、手工藝的物件,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漸漸興起。“柴燒”就是這個時代背景下的產物。若有錢,若有閑,尋一方靜室,焚香煮水,沏一壺香茗,豈不是一大美事!
器物本是死物,是大師給了他們靈魂,這就是創造!也確實是一個陶藝匠人,通過再普通不過的泥土和火焰呈現給這個世界以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