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00. 大運河緒論其一,兼談旅行

一生癡絕處,運河泛孤舟。——《世界遺產札記》

我一向有記錄到訪過的世界遺產的習慣。20年來雖足跡不彰,但亦訪有百余。2014年6月22日,當大運河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試圖將其匯入時,我一時不知如何記錄我的到訪時間,只能寫下這么一句話。生長在三岔河口,求學于拱宸橋畔,這京杭運河南北的重要節點牽連著我人生的前22年。從什剎海到鳳山水門多少足跡流連,蘇杭夜船停運騎行計劃擱淺又留下多少遺憾。而自14年來又身困異邦多年,雖又走過萬水千山,但對這根的眷戀卻愈發強烈。于是在困頓的庚子歲末,我為自己制定了這樣一個大運河項目。研究一些大運河相關的話題,寫下一些文字,以慰鄉愁。

大運河在中國當然是人盡皆知的。然而若究其細節,對大部分民眾來說,反而是一個模糊的甚至充滿謬誤的概念。80年代以來人們談及京杭大運河,必先論及隋煬帝,再與長城并舉,稱是中國地圖上的一撇一捺。然而作為這一捺的“京杭大運河”其實是元代以降,濟州河開辟之后的面貌。臨清、徐州向西聯通洛陽的永濟、通濟二渠雖時至今日仍有部分河段保有功能,但已被人們忘卻于京杭運河之外。再如,說到大運河,人們頭腦中映射出的圖景可能是郭守敬與京城的什剎海、通惠河,可能是邗溝積水、揚州瓊花,更可能是河網交織下的江南繁華。然而這些水源豐沛的河景并不能勾勒運河與漕運的真實面貌。其間從天津至淮陰的南運河、會通河、中運河河段,從一路翻過全線海拔最高點南旺,開發艱難卻常患流急水淺,在歷史上一直是治理之重。其屢修屢廢,甚至與王朝命運緊密相關。這充滿魅力與特色的河段卻鮮有人詳識。如今在南水北調、運河復航等工程中這一段運河重獲新生,但媒體卻著墨不多,也是令人遺憾的事。

國內大運河的研究者其實一直有所傳承,侯仁之、鄒逸麟等歷史地理學巨擘開辟研究、推動運河文化保護,確實為大運河研究確立了良好的框架并培養了大量的學者。而伴隨著大運河申遺,國家與地方也相繼實行了不少政策與開發規劃,出版了一系列作品,尤其是《中國運河志》這樣的大部頭。然而從旅行者,愛好者的角度,我們依然很難找到嚴肅又具有普及性的作品。要么艱深而僅關注某一領域,要么淺顯而頗多謬誤。甚至除卻申遺文書,世遺的31段河道,58處遺產點都缺乏綜合性的介紹。第六、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子項更是一筆糊涂賬。對于愛好者來說,本來可以參考的資料就有限,官方與權威發布的不嚴謹與錯誤更是讓大眾認知雪上加霜。以近來國博"舟楫千里"特展為例,展品確實不錯,但介紹內容與地圖繪制卻有很多錯誤。譬如,在"會通河"示意圖上,其繪制的“會通河”實是由1961年開通的位臨運河、1969年開通的梁濟運河、嘉靖末隆慶初開通的南陽新河與萬歷年間開通的泇運河構成。而他們在歷史上從未共同使用過,許多河段更從無"會通河"之名,這讓人產生一種關公戰秦瓊的感覺。這樣繪制也容易讓觀眾留下聊城張秋等運河重鎮不在運河上的錯覺,貽笑大方。這類問題比比皆是既體現了策展過程中的潦草,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民間大運河愛好者數量上的不足。


國博“舟楫千里”特展會通河示意圖,河段信息為我的標注,感謝H君圖源!

以上說的還只是大眾對大運河本身認識的缺失,對運河文化與精神的陌生是更普遍的。漕運已停止百年有余,濟寧以北運河斷航也過去了將近50個年頭。在交通方式劇烈變革,社會發展滄海桑田的今天,本身依附于大運河上的階級早已蕩然無存,他們發展出的文化與精神雖然還有跡可循,但在不同地區其傳承與認知卻是迥異的。部分地區抓住時代機遇利用地理優勢發展出新的文化,已不再專注于運河,譬如徐州;部分地區曾經由于抱殘守缺錯過了時代的機遇,卻又在新時代因循運河重獲新生,譬如揚州;部分地區被這巨變所拋棄,難以再找出新模式重返輝煌,但反而傳承著大量古樸的風味,譬如魯西;還有部分地區曾經走了第一條路享有后運河時代的輝煌,但卻在新時代遭遇困難,反而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只能沉浸在幻夢之中,譬如我的家鄉。所以,當中央倡導發揚運河精神,不同地方怎么可能給出同樣的反饋?本身具有全局性、建構性、宏觀性的運河精神只能被詮釋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運河文化與民俗故事了。

其實如果大家多去了解一些運河往事,可能對于時下的許多熱點問題可以獲得更綜合的視角,而不易陷入對立沖突之中。比如“百萬漕工衣食所系”是現在常用的梗,但到底漕運究竟是怎樣運作的?南北方是怎樣通過運河連接而互補的?漕工有哪些?分別從事何種工作?他們的階級與運河城市文化發展有何關聯?他們背后又有怎樣的社群連結?對這些問題不加了解是很難理解運河與漕務對于明清中國的意義。許多人讀過《明代的漕運》便覺滿意,但其實黃先生的工作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位置,大歷史還是要與“人”的歷史綜合處置。再如,若觀察沿運回族社群的形成與分布,基督教堂的發展與傳教士所為,義和團的興起與活動遺跡,我們也可以對傳統武術價值、民間信仰與秘密結社傳統、近代革命敘事之源、乃至中國宗教問題有更立體的認識。而這無一不是如今容易激起熱議的話題,但從這個視角去認識討論的卻非常少。

清中葉起運河開始衰落與我們步入屈辱百年的進程是頗為同步的,是黃河肆虐的天災、社會組織的潰爛、外來事物與強權的沖擊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個解構橫行的時代,運河不啻為我們更好的認識我們自己、我們的國家,乃至建構新價值的一條紐帶、一把鑰匙。因此我這個項目的動機之一就是分享我關于建構的思路,而另一大動機則是出于我對家鄉的私心,希望能更好的分析天津今日頹唐之因,為她想想出路。總而言之,在這個項目中我希望能用全局眼光觀察大運河的前世今生、用腳步去體會這塑造了中國的大動脈。關注點下至鄉間百味,上到廟堂爭斗,試圖讓運河成為認識我們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的核心線索。

項目構成

但我既非學者也未經歷史學、社會學、水利學的專業訓練,因而我的計劃便是,從旅行者的視角以申遺河段與申遺點為底,勾連運河的整體圖景。以現有河道為本,亦探索古運河道旁的歷史遺存。力求為旅行者與愛好者總結更好的資料,再分享淺見。而在古跡之外,沿運河流布發展的民俗與飲食文化也是一大重點。這一領域其實向來是視頻媒體的專長。1985年央視《話說運河》紀錄片聘請諸多名作家,結合當下時事首開運河主題的人文紀錄片之先河,掀起了一波運河熱。然而之后十余年間運河改造與治理成就不彰,而央視自己又陷入紀實的混亂與殤的歧途,這一領域再度式微。進入新世紀,伴隨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與申遺項目的繼續推進,我們又見到幾部紀錄片問世。如最近的遠方的家大運河專題,其試圖介紹運河的前世今生,并與當下發展緊密結合。然而主干思路卻頗為混亂,導致內容呈現瑣碎不堪,更多成了地方政府的宣傳。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涉及這些日常俗事,能夠去體驗點者眾,而串聯成線者寡。我也希望能通過這個大運河項目呈現我對俗世史研究的思考。是而本項目將有以下幾個系列構成:

  • A系列:各段運河綜述、相關遺產點與關注點介紹。這里討論的河段的以31段申遺河段為底,但亦包括連通各申遺河段暫未申遺的部分。同時除名錄上的古河段外,亦將涉及與其并行的部分歷史廢棄河段與現代新開河渠。在這第一期項目中,我將僅涉及自北京至杭州的元明清京杭大運河主線,包括18段申遺河段。

  • B系列:各段運河的游覽方式,試圖用一個線索串聯起古跡、美食與民俗點滴。因河為綱,以城為目。

  • C系列:重訪1985年《話說運河》紀錄片造訪過的地方,用同樣視角再去拍攝如今的面目。這需要我有較長時間回到國內才能實現,預計周期頗長。這個系列的最終呈現也包含一趟縱貫大運河全線的騎行見聞,希望可以成行。作為前期準備工作,現在先詳細梳理當年他們在每集節目中究竟都拍攝了哪些地方,用彈幕、字幕的方式先標注在視頻里,也需要大家的幫助。

    [例:1986年的天津——《話說運河》E30玉帶珍珠](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V41187tz

  • D系列:大運河專題論述。譬如沿運河傳統武術發展與回族聚落、八大碗的發展與傳布、黃河與運河相交的歷史變遷、大運河復航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等等。部分話題已有草稿,更多領域尚待發掘。

這無疑是一項極為龐雜的工作,對于身處異域又從事與之完全無關行業的我來說想必非常艱難。但處于上一個5年絲綢之路項目告一段落,又限于疫情之大環境難以繼續推進的此刻,將大運河作為今后十年旅行與研究的重心無疑是合理的。希望十年后回看可以得到滿意的成果。

研究方法

再來討論一下研究方法。大運河本就是一個極為巨大的概念。以歷史地理學為基礎還需結合水利水工知識、民俗信仰調查、政治政策把握才能略窺其面貌。未嘗經歷過學術訓練的我當然自知難以勝任許多。但從旅行者的角度,我覺得最需要解決的是三個問題:為了了解大運河,我要去看什么?我要去看的東西在哪?如何把這些東西串聯起來?為了解決這三個問題,三項基本研究方法值得一說。

1. 資料探索

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必然要積累足夠的閱讀量。然而大運河這個話題如此龐大,資料浩如煙海,還是要從能夠提綱挈領又盡量準確的材料出發。為不陷入書山文海之中,我選擇以申遺文書與國家文物局與各省編制的大運河遺產規劃作為根本。申遺文書共2916頁,是在有限篇幅內,最清晰呈現考證與調查成果的作品。在我的項目中對各河段與遺產點的編號方法也以其為基準。諸《規劃》更加詳盡的介紹各遺產點情況并附含政策配合,但可惜手邊并沒有完整內容,只有部分輯錄作為參考資料。而論及這兩部總結性文書未涉及的部分,《中國運河志》當然可以成為參考之淵藪,但其卷帙浩繁,暫時沒有機會回國也無法詳查。此間就只能利用其參考文獻大綱做適當考據調查了。畢竟這不是學術性寫作,注釋索引也就沒有必要做得太詳。所以也沒有必要在開始階段將文獻綜述做足,過程中必然還有大量專題文獻需要閱讀。希望到項目尾聲可以形成一個完善的資料庫吧。

對于旅行者來說,前人的游記與非正式記錄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內容。尤其是對沿途民俗、飲食、古跡現狀的第一手描述相當有價值。許多此類資料在嚴肅作品中不會引用,但在我的工作中必須參考這些游記與博客,以實現遠程旅行規劃的目的。

歷史影像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從1985年的《話說運河》到2020年的《大運河》,手邊系統性記錄大運河遺產的紀錄片有6部,但水平良莠不齊。而沿運各城各地的作品就更多了。從中輯出有用信息是一項巨大的工作,但也有了一些成果,更是計劃了重走《話說運河》路的C系列。

2. GIS工具的運用

在閱讀了足夠資料,對運河有了大體認識之后就需要開始沿運進行一步步地爬梳。無論是確定河流具體走向還是確定遺產點的位置,如今GIS工具的使用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 針對河道走向,雖然部分現存河道有一些矢量數據可以獲得,但大部分河道數據還是要自行繪制。盡管過去三十年間,利用遙感數據和老航片,學術界有了不少成果,但那些數據與數據平臺并不對公眾開放,只能從部分公開發行作品中找到有限內容。因此我不得不重復部分工作,當然也是作為愛好者的一種匯總。
  • 我們無法獲得大部分遙感數據,地圖與航片是最重要的信息來源。老地圖方面,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的許多城市與區域地圖開始利用現代測繪技術繪制,相當精確。他們與自五十年代以來的一系列航片與衛星圖共同使用,對于復現湮滅河道走向,定位古跡都很有幫助。我使用的老地圖為多方收集,但航片數據多來自USGS的EarthExplorer數據庫,愛好者都可以直接獲取。
  • 為了理解與解釋大運河選線,高程數據的獲取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此處利用STRM3數據足以應付我的需要。軟件方面,我不是GISer,地圖繪制和GIS數據處理也不希望弄得過于復雜,GlobalMapper的基礎功能也就足夠了。地圖繪制基本以OpenstreetMap為底圖,必要時亦利用衛星圖資源。由于很不專業,地圖細節處理的很潦草,希望大家指正。

此處試舉兩個例子體現此工作的必要性:

a. 京杭運河與津浦鐵路

我是一個鐵路迷,尤其是線路愛好者。眾所周知大運河徹底廢棄的一大原因是盧漢鐵路與津浦鐵路的出現。自津浦鐵路1912年全線通車后,它就代替大運河成為了東部貫通南北的大動脈,直至今日依舊作為京滬線的主干扮演核心角色。但在具體路線上津浦鐵路與京杭運河故道有兩段明顯背離,僅在中部韓莊-徐州間交叉,形成一個“8”字格局。這種背離直接導致了相關沿運城市的興衰,因此我一向對其原因很感興趣。徐州-揚州(鎮江)間的背離主要是由于政治因素影響,在此暫且不提,此處先展示如何利用地理高程數據理解德州-徐州之間的這一背離。


德州-徐州地勢高程。圖中京滬鐵路線為2006年12月31日起新合并之定義,濟南段不含濼口大橋與經過濟南市區的老線。此處作為津浦鐵路,僅作參照。

津浦鐵路在德州以北與南運河相當貼合,非常符合李希霍芬50年前的構想。但在德州突然分開,在濼口渡過黃河經濟南穿魯中丘陵,過泰安、兗州直下徐州。這種差異的本質原因還是在于運河與鐵路修建的不同需求。運河為使水流豐沛平穩務求海拔起伏不大,否則必須通過大量閘壩或者彎道來控制。由圖可見由郭守敬奠定的濟州河走向已經幾乎做到了運河的極致,緊密的貼合著魯中丘陵的邊緣,既能借用丘陵中泉源之水,又不致難以穿越。盡管如此,為了翻過海拔僅有38米的運河水脊南旺,自臨清至徐州的會通河全段上依然設立了閘壩數十座,故有閘河之稱,可見其困難。然而到了鐵路時代,翻越此等起伏不再是困難,哪怕有高山都可以通過展線解決(當代為提升運力鐵道坡度也要減小,90年代這里又修了濟泰第三線,也是一種循環)。濟南泰安之間本就有的山谷舊道便被利用起來。當然,這也不是地理因素上的唯一原因。濼口一帶黃河雖寬但相對不險。較之張秋-安山間1855年被沖垮的地段,地質條件也更優,適于架橋。綜合總總,技術的差異最終使時代在交通上拋棄了魯西。將近百年之后第三條南北干線京九鐵路再經過這里時,卻已然物非人非。

而沿運城市也不是沒有爭取過,但濟寧士紳的爭路運動終究無果而終,只勉強獲得了兗濟支線,從主角漸成看客。而相反的,東面的衍圣公卻強烈交涉反對鐵路通過曲阜,而使其繞道兗州。這一來一去令兗州在20世紀經歷了一段難得的輝煌,倒是后話。將來在D系列中我將專寫一文討論運河與鐵路的關系,連同對比張家灣/廊坊/武清/楊村/宿州/蚌埠/淮安/揚州這些城市的命運,看看津鎮鐵路計劃到津浦鐵路的變化,感受地理因素與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再感慨某些歷史偶然背后的歷史必然。

b. 臨清城格局

魯西的臨清可以說是運河上衰落得最嚴重的縣城了,運河淤廢與鐵路行運是主因,而政區調整亦帶來很大影響。尤其1964年12月行政區劃重新調整,以衛河為界析西岸半個縣城置河北省臨西縣,對其原城市面貌破壞巨大。如今的臨清衛星圖上只能從元代運河與明清運河之間房屋林立的老城區中一窺昔日繁華,但已經很難看出曾經的土城+磚城的完整格局了。


臨清城衛星圖,紅色標注為元明清古會通河河道,藍色為現代衛河、位臨運河河道

收集有1934年臨清縣城區圖一幅,似是經測繪制成,也保留了很完整的街巷信息,是我們用來尋找臨清昔日風貌的重要工具。圖中黃色的土城與粉色的幞頭形磚城描述清晰。但可惜,此地圖并不成熟,比例尺與方向設置均有一些問題,很難進行坐標匹配。


1934年《臨清縣志》臨清縣城區圖

幸有1969年12月8日臨清衛星圖一張,于其上依然可以看到土城與磚城的殘墻。通過對其進行坐標匹配并投影到底圖上,我們便可以清楚掌握曾經的臨清城市布局與街巷走向。更可以看到自1963年大洪水之后,防洪工程是如何一步步使西岸城區沒入衛河河堤之中,如今只有臨西二中依舊屹立河堤之上見證變遷。通過此圖,城墻走向、河道走向以及城內古跡坐標均制作了KML以供旅行者參照訪游,也可用于后續研究。
疊加1969信息,臨清衛星圖

臨清土城、磚城走向

在歷史上,歷代治河理政也留下了大量古地圖。但此類作品多是卷軸式,采用所謂“散點透視”繪制。雖然對于長卷觀覽一目了然,但對于現代地理信息分析幫助不大。然而在分析某些河段歷史走向時其信息依然非常重要,譬如元會通河細節、清口形勢發展等等。在接下來的各河段論述的系列文章中再做具體介紹。

利用這些工具,最終我將31世遺河段、58世遺點、144處國保單位(有包含,前文中已專論)、近千其他遺產點位的地理坐標做了匯總,也共同繪于圖上。計劃利用一些開放GIS平臺同旅行者與同好分享。

大運河全線遺產點

3. 臨場體驗

無論是對于旅行還是民俗研究,臨場體驗都是非常重要的。現下不能親身探訪,無疑帶來很大困難。幸好如今消費點評網站、網絡服務平臺極大發展,提供大量飲食細節、商家店鋪分布的數據,為一窺地方商業面貌與飲食文化帶來可能。而之于民俗探索,自媒體時代的信息爆炸,使下至鄉野都有大量一手信息被直接分享,也可以回答許多問題。雖然大多點評、記錄難中肯綮,但留下了很珍貴資料與素材。其實有時我想,諸如美團研究院之類的機構與其日常做著如同水中撈月一樣的工作,不如更好的利用這些歷史POI數據,利用機器學習分析點評與視頻素材,用科學方法分析一下諸如飲食之類的“俗事”究竟是如何通過交通網絡與人口流動傳布發展的。

對于古跡的臨場體驗,華夏古跡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大量親身探訪與實地拍攝充分介紹了古跡現狀與文保工作情況,這給我帶來了巨大幫助。

由于運河故道與沿岸村鎮許多如今已經偏離交通干道,在我看來沿運騎行是最好探索方式。所以我也正在計劃、籌備這樣一程。然而如今網上找到的多數路書還是選取主干國道、省道,其實錯過了很多有價值、有必要探訪的遺產點。作為準備工作,先要制作一份更詳實的路書。這同樣任重道遠。

淺談旅行

這一篇已經寫的足夠長了,大運河遺產的具體組成與整體綜述還是放到《大運河緒論其二》去講。在本章完篇之際我想簡單談談我的旅行觀念,也是對我多年旅行經歷的一個總結。

我對旅行的看法是在多次自我否定與修正中不斷演化的,現在與可見的將來也必然仍在這個過程里。在18歲離家去杭州讀書之前確實和父母一起走了不少地方。當年的旅行更多還是純粹游玩的目的,并未想過許多。但當然這為我喜好出游埋下種子,當年鐵路旅行的體驗也是我變成鐵路迷的濫觴。是而大一到大三,像許多大學生一樣,窮游苦旅我走了東南的許多地方,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愛上了在路上的感覺,開始沉醉于路上碎片化的思考感悟。但這種旅行依然是缺乏目的性的,更多的是為了欲望而追求休閑、放縱、珍饈與景致。直到2012年美國之行乘坐Coast Starlight歸來,我才開始深入研習鐵路線路,也同時開始思考旅行的意義。終究還是回歸到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解上。這句話當然有許多詮釋方法,但在我身上說到底還是要落在經世致用上。讀書是為了解答行路中產生的問題,行路既是為了去驗證、實踐讀書中收獲的思想,也是為了繼續發現問題,制造正反饋。可惜一旦這一良性循環被打破,生活就變得非常痛苦,正如這一年多來為疫情所困的處境。

因此相較于訪游自然風光,我更重視人文旅行,尤其是具有某些核心思想與紐帶線索的人文之旅。所以這些年讀書,羅新的元上都徒步與李零的太行八陘訪游是最讓我向往的。思路類似,大四那年我通過運河、湯包、近代工業發展這三個線索對蘇錫常進行了深入的探訪收獲很大。而畢業旅行規劃的浙東詩路未能成行,至今仍以為憾。2013年來到德國,稍加適應,自那年圣誕開始我又踏上了新的旅程。然而此時我卻對自己的旅行價值產生質疑,認為相比于追尋,旅行之于我可能更多的是對逃避的一種掩飾,是在逃避內心的不安與自我墮落的周期。所以我不得不追求更宏大的敘事來給我方向與寄托。因此對德國、歐洲鐵路的探索與絲綢之路計劃在2014年應運而生。接下來的五年間這些計劃極大支撐了我的旅行,也讓我進入了一種Eudaimonia的狀態。從遺存的蒸汽鐵路,到各個標準的現代線路,德國鐵路的探索做得很充分。而從2014年7月的西伯利亞鐵路之旅到2019年6月完成32天勒阿弗爾到廈門的海上航行,絲綢之路項目第一階段告一段落,我也實現了目標,對這海陸絲路的現代價值有了立體的認識。


歐亞環線的記錄

然而2020進入新冠時代,游戲改變。在短期可見的未來,對更具魅力的中亞-中東-小亞細亞之絲路探索難以實現。而哪怕在歐洲,德國之外的探索也非朝夕可以恢復,更不用說近半年來連我這山村都無法離開半步。困頓的我再次將目光投回我摯愛的鄉土,將熱情傾注到我熟悉又陌生的大運河上。這當然還是源于一種逃避,但我也感受到了一種強大的內生動力,為了我的國家、為了我的家鄉、為了我摯愛的旅行本身,更是為了我自己。當然過度追求宏大敘事容易陷入虛浮之境,我希望在這個項目里對于文本考據、GIS處理、旅途規劃都能做到腳踏實地。上一個五年計劃,使兩個月的絲路之旅得益滿滿;如今十年規劃,我希望能收獲更多東西。

此文于此做結,我期待著這個項目中的更多體會。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尺地軒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