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呂立杰教授的《如何實施素養導向的大單元教學》,很受啟發,特記錄內容如下。
一.為什么要強調大單元整體教學?
①落實核心素養,深化教學改革。
大單元教學是核心素養的落地方式、教學方式以及實施方式。
它堅持素養導向,強化學科實踐,推進綜合學習,落實因材施教。
②什么是大單元?
大單元教學設計就是強調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理念,以核心素養目標為教學視點。
單元整體統籌安排教學目標、內容結構、學習方式、資源體系、作業系統及評價方式。
大單元既可以是教材中呈現的自然單元,也可以祖實際需要依據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形成新的單元。
主要針對:
教學設計分隔成單節(單篇),內容瑣碎,功能局限。
教學目標僅僅關注知識片段,孤立的訓練技能,學生難以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難以經歷完整的教學過程,難以遷移應用形成素養。
只掌握零碎的知識是不能滿足人的需要的,人的一生是不斷的自主發展才能實現社會需要的。
③時代與社會發展對學生學習帶來的改變。
信息社會,知識爆炸,課程內容無法簡單的線性增長。(關鍵的、核心的)
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人才,需要深度理解知識并學會遷移應用。(學會學習、學會應用)
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核心素養)
④義務教育課程內容結構變化帶來的改變。
義務教育課程內容的變化主要通過核心概念、主題、任務編織成重要史實、價值觀念、核心原理、相關概念、重要方法的整體結構之網,而那些非關鍵的、陳舊的、瑣碎的、零散的非核心不能編織到結構網中。
每個單元主題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性。
素養的形成需要給學生提供一段時間去探究、體驗,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
完整的學習過程需要依托一組性質相同、相互關聯,體現學科重要概念、原理或思維方法的內容。
二.如何實施粟陽導向的大單元教學?
1.要素與結構
以整體規劃,以整個單元為對象,以素養目標為統領,有輕重、有緩急的統籌規劃學習內容,每個小任務服務于單元目標的整體內容,要有一定的完整性、整體性,前后照應。
2.素養目標及大單元概念驅動大單元教學。
課程目標學段目標是單元目標設計的重要依據。
它是具體知識背后的概括性含義,是學生遺忘大部分細節后仍能留下來的重要理解。
它提供一種統籌教學內容要素與重要的思路,使得片段信息技能變得有意義。
教師應該把握的,從學科本質的高度認識單元學習要點,幫助學生領悟大概念。
借助真實情境引領學生感悟學習方法的必要性,體會學習的目的,通過引導學生體驗多次抽象并建模的過程,力爭使學生體會知識從現實生活到形成的一種提煉,同時看到比知識本身更為上位的思想。
3.問題要處于認知基礎與學科觀念的連接點上。
也就是如何把生活經驗與大概念連接起來?
那么如何提出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呢?
這些問題的提出應具備:
對核心觀念產生真實的質疑。
能夠多激發思考與辯論。
需要權衡選擇才能獲得結論。
同先前知識經驗有意義的關聯。
而那些具體的直接的、無疑問的。
教科書中有現成答案的。
注重修辭而無意義的。
都不應該作為提出問題的考慮。
4.情景任務是提供連貫的、有重點的,能幫助學生形成生成性的學習。
5.探究過程協同思考,領悟知識價值。
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概念性知識、事實性知識應相互迭代,協同思考。還需有概念性的理解。兩者如黑白琴鍵上的交替彈奏,才能彈奏出美好的樂章來。
交替迭代、系統思考,才能產生高觀念的思考、深度的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知道知識產生的根源,知道人類發展某種規則,是因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發現這些規則的,對自己的生產生活有意義,才把這些規則當作知識固定下來。
學生領悟了知識產生的過程,領悟了知識的價值后才有利于他們日后碰到相似或相關的情境中才能提取知識,那么這樣的知識領悟,這樣的學習知識才是活的,才能夠遷移,才能夠給學生帶來創新和創造。
6.作業與評價促進反思與建立知識關聯。
特征:作業與評價需要從單元整體上的視角來反思,還需要結構化、一體化、多元化、過程性、差異性等特征。
流程:應遵循對標素養、定位水平、確立途徑、設計形式、留白領悟等流程。
價值:不僅僅是甄別學生的學習水平,還是促進學生的反思,對整個單元學習的反思,幫助學生在反思中建立知識和知識之間的關聯、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
所以在大單元教學中,我們能夠寄于素養目標,用大單元、用大概念去統籌單元學習的內容,用大任務、大問題去啟動單元學習,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探究體驗過程,通過練習和評價促進學生的反思。
這樣的單元知識就是能夠幫助學生深度理解和遷移應用的過程。
有了這樣的學習,學生可以運用觀念、原理得到具體的事實,就像居高臨下的“鳥瞰”,學生就會圍繞核心概念去組織相關的方法、思維的方式,甚至形成一些習慣,形成一些品格,建立一些價值觀念,就像學生獲得了一個“錨點”,學生也會獲得一個“透鏡”,知道知識產生的根源與價值,最后知識會變成“活的”,可以在新的情境中被調取,能夠遷移、能夠應用。
單元教學教師要思考:
我的學生現在在哪里?
我將要領著他們去哪里?
幫助學生建構認知結構,教師首先要理解教學的整體結構。在本學科中教師要思考:
素養在不同年級的具體要求與表現是什么?
每個核心概念、主題、任務如何縱向銜接的?
有沒有主題背后隱含的多種知識類型,比如探究方法、價值觀念、責任意識等?
他們是如何與核心概念結合在一起的?
如何在主題與任務中體現?
他們在課標中是否也是縱向銜接的?
建議: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科組研發《單元設計方案》,每個教師應設計出每個課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