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四年六月,北遼宣宗耶律淳病死,天祚帝聞耶律淳死,下詔追奪其所授官爵封號,其妻蕭氏降為庶人,改姓虺氏。(1)
臨終之前,耶律淳將皇位傳給天祚帝之子秦王耶律定,由蕭妃攝政,任命燕京漢人李處溫為番漢馬步軍都元帥,統(tǒng)領北遼軍馬。
蕭妃稱制之后,改元“德興”,謚淳為“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于燕西之香山。
李處溫和降宋的趙良嗣是心腹之交,具有強烈的滅遼歸宋愿望,據(jù)說,兩人曾在廟中焚香盟誓,共滅遼國。
趙良嗣得知李處溫統(tǒng)領北遼軍馬后大喜過望,立即派人前去聯(lián)絡,李處溫表示愿為宋軍內(nèi)應,準備在宋軍再次兵臨城下之時接應。
精明狡猾的李處溫,深知狡兔三窟的道理,除了和宋朝秘密來往外,還和金國眉來眼去,同時約為金國內(nèi)應。(2)
耶律淳的遺命引起契丹人不滿,蕭干和耶律大石等人聯(lián)合蕭太后(即攝政的蕭妃,此時已稱太后),罷免了李處溫。
盡管失去了兵權(quán),但李處溫及其子李奭依然在燕京城內(nèi)四處奔走活動,聯(lián)絡反遼勢力,伺機接應宋軍或者金軍。
李處溫的信使不慎被捕,供出了李處溫父子與宋朝聯(lián)絡,“欲挾蕭后納土歸宋(3)”之事,蕭太后大驚,立即下令處死李處溫,凌遲李奭。
遼國官員在李處溫家里抄出錢財7萬緡,金玉珠寶不計其數(shù),這些財物都是李處溫在耶律淳稱帝的幾個月內(nèi)收取的賄賂。
宋朝從金國手里贖回燕京后,追封李處溫為廣陽郡王,李奭為保寧軍節(jié)度使。
耶律淳病死的消息傳到東京,一些宋朝大臣認為有機可乘,慫恿皇帝收復幽云,但徽宗因第一次北伐慘敗而猶豫不決。
王黼和童貫為了各自目的,極力主張再次出兵,在他們的鼓動下,徽宗于七月二十六日下詔北伐。
徽宗仍令童貫、蔡攸等人負責此事,并以河陽節(jié)度使劉延慶為都統(tǒng)制,其子劉光世和何灌為副統(tǒng)制,統(tǒng)領二十萬大軍第二次北上收復幽云。
幾位統(tǒng)兵將領中,劉光世知名度最高,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和岳飛齊名,但此公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實在乏善可陳,而且善于逃跑,被戲稱為“長腿將軍”,宋高宗駐蹕揚州時,正是劉光世的不戰(zhàn)而逃,導致金軍先鋒兵臨城下,宋高宗倉惶逃跑,從此落下不能生育的病根。
劉光世雖然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一般,但擅長招撫,宋金對峙期間,招撫了金軍中的大批契丹人和女真人,在瓦解金軍意志方面,頗有功勞。
另一位副統(tǒng)制何灌,號稱“神箭將軍”,后來出任北宋禁軍最精銳的部隊“三衙”之一的侍衛(wèi)親軍步軍司太尉,金國第二次大舉南侵時,陣亡于東京城外,以后還會屢次提到。
宋軍出發(fā)時,蕭干和耶律大石等將領都在燕京城內(nèi),前線遼軍無心抵抗,被宋軍擊敗,遼國易州知州高鳳投降,駐扎于涿州的將領高藥師率領8000“常勝軍”(即原來的怨軍)投降,宋軍兵不血刃收復二州。
徽宗接到奏報大喜,敕封高藥師為恩州觀察使兼涿州知州,封“常勝軍”將領張令徽為洮州防御使、劉舜臣為秦州防御使、甄五臣為懷州刺史、趙鶴壽為桓州刺史等,同時將郭藥師所部編隸屬于劉延慶,進攻燕京。
易州和涿州是燕京南大門,二州降宋的消息傳來,蕭太后大驚失色,為了保住燕京,急忙派蕭容、韓昉等人為使者前往宋朝,奉表稱臣,希望宋朝罷兵。
韓昉見童貫、蔡攸于軍中,說道:“女直蠶食諸國,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唇亡齒寒,不可不慮。(4)”童貫、蔡攸大怒,將他趕了出去。
韓昉站在院子里大哭道:“遼、宋結(jié)好百年,誓書具在,汝能欺國,獨能欺天邪!(5)”
遼國滅亡后,韓昉逃到宋朝境內(nèi)隱居,“靖康之變”后被宋朝遣送給金國,隨即投降,狀元出身的韓昉深受女真貴族重用,后來成為金熙宗完顏亶的老師。
童貫急于收復幽云,將韓昉出使一事隱匿不報。
連續(xù)收到好消息的徽宗得意忘形,提前下詔將燕京改為燕京府,仿佛燕京已成為囊中之物,然后遼國人的頑抗,最終使徽宗美夢破碎,不得不低三下四的求助于女真人。
引用資料:
(1)《續(xù)資治通鑒》·卷九十四
(2)《續(xù)資治通鑒》·卷九十四
(3)《遼史》·卷九十四
(4)《續(xù)資治通鑒》·卷九十四
(5)《續(xù)資治通鑒》·卷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