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一數,離2016年結束只剩下30來天了。最近朋友見面都會感嘆一下:這一年過得飛快,時間都哪去了?
有些人還會感慨這一年都沒干什么,渾渾噩噩的,就像混過來似的。
再往前想,一年又一年的都是時間黑洞,前年、大前年也都沒干什么,過往就是在不斷輪回。 想完了沮喪,焦慮,情緒就上來了。
我問他們,這一年就沒干什么大事嗎?不一定是那種折騰出很大聲的,給學?;蚬菊垓v出的,而是對你自己有點成長意義的事?
比如實習了、畢業了、創業了、當父親了,或者終于談戀愛了,演講不像以前那么開場緊張了,在領導面前也能不躲著走了,職場撕逼的時候內心更強大了......
有一兩件大事能立住也好,還能安慰一下自己這一年沒白過。
也許確實這一年無所作為,沒去做的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出,這只能怪自己了。但也可能你做了一些事,大腦和記憶卻欺騙了你。
我們的大腦在思考上有巨大的潛力,在記憶上卻并不可靠,大事之外的事都會被它給忽略掉。不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只能得出不可靠的結論。如果你有可靠的記錄,就不會年底這么悲傷。
2.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p>
人是很容易陷入到渾渾噩噩,跟著情緒和沖動走的狀態中,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主線和方向。
記日記是不斷審視人生方向的好辦法。不記日記也不會壞到哪兒去,但是,記日記,翻翻這一年,日拱一卒,每天進步一點點,記錄下來,這一年有滿滿的收獲。有了這個,能客觀地看待自己。
很多人發微博、發朋友圈,看作是對生活的記錄。給外人看的終究不同于寫給自己看的,缺點、教訓、人性黑暗面,只能自己去直面。在社交媒體上前臺表演美化,并不能像后臺自我剖析再縫上傷口那樣有實效。
上學時,我們都被老師要求寫過日記,但無一例外留下的是害怕寫作文的陰影。過去的教育就是這么失敗,好心辦壞事,讓人們得出個日記沒用的結論。
記錄的力量其實很強大。任何問題的解決,都是要先了解情況和癥結所在,無論對象是時間、精力、財務還是你每日的生活和成長。時間管理,要求記錄時間的去向,你才會知道每天刷手機花費了多少寶貴時間。理財,要求你去記賬,你才知道不該花的娛樂消費原來有那么多,投資在自己成長上的花銷卻少得可憐。而你的成長,每天的日子,記錄再看過,自我管理會不斷改進迭代。這些記錄都需要一些時間的積累,否則僅憑模糊的印象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
日記像一個自我預言和自我印證。你寫下的,為了它更好看,你就會做得更好,然后你的記錄就會更好,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實際上,記日記并不是我們想象中一個很難的事。四年前我開始記日記,一開始只是簡單的日程安排,是個to-do-list,慢慢地發展成了集時間去向、日記、日程安排于一體的記錄。大多數人記成文字即可,偶爾加一些照片和圖片。不必像“手賬派”所描繪的那樣,畫出很多漂亮的貓貓狗狗花花草草,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為了畫得好看去記日記的,羨慕歸羨慕,但不必照做,也畫不了那么好看,反倒容易讓自己受挫,走的方向就歪了。
與讀書、學英語、跑步相比,它每天只花十幾分鐘時間甚至更少。記錄當天自己有所觸動的事情以及所思所想。既是備忘,又是學習手段,每天給自己一點獨處反思的時間,養成記日記的習慣并一直堅持下去還能夠建立自信,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日記時不時拿出來回顧一下,有趣又有用。
在我一歲之前,我母親給我記了“寶寶日記”,我是從這里面知道小時候(80年代)我第一次看到風扇搖頭吹出涼風的時候被嚇得大哭。這些趣事不會成為我們自己的回憶,父母不記,就再也沒有了。每當我看母親留下的那些鋼筆筆記,塑料皮印著牡丹花寫著筆記本的80年代本子,我就想,以后我也接著給我的寶寶記寶寶日記,她長大后能看到我的小時候,也能看到她小時候的樣子了,這感觸絕不同于朋友圈照片曬孩子。
3.
這幾年有個關于胡適日記的段子廣為流傳:
7月4日
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適啊胡適!你怎么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薄荒茉龠@樣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大師年輕時確實也有自控力差的時候,但這真的是個段子,原文并不如此。
胡適是19歲在美國留學開始記日記,開始時他記得很少,每天干了什么,不過幾句話。 雖然一九一一年六、七、八這三個月的日記中是頻繁可見打牌,但事實上胡適想戒的只是抽煙。七月份胡適在康奈爾大學算是過暑假,他還接著在學校上暑期課程。留學期間,胡適啃下了很多西方名著,從此,由一個留學生開始向大師邁進。
盡管是演繹的段子,但它跟原文精髓一樣,在胡適的日記中,年輕的他經常反思自己,并把記錄當做學習的手段之一。
在留學日記的自序中,年長的胡適總結出了一句心得:“要使你所有的印象變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記錄或表現成文章?!?/p>
前期,胡適記錄生活的成分多,還很簡短。而往后,胡適寫的看法就多了,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他思想的草稿。看了什么書,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見解、評論吐槽,留學見聞多了就把見解寫成文放在日記里。胡適的價值觀形成,如果說留學生活從環境上給他帶來了很多新鮮的刺激,那記錄日記,轉化成自己的思考也功不可沒。
4.
我最敬佩的長者曾國藩,在記日記上,他的做法更絕。
30歲時曾國藩由湖南進北京做了京官才開始記日記,最初是他的貴人要求他做的,他就定個小目標,每日做日課,再讀史書十頁。儒家重視反省自己,他年輕時候還是很有上進心的。
曾國藩一開始寫的不多,就像寫微博一樣,絕的是寫完了他還抄送給幾個好友來評論,就跟微博上與粉絲互動跟帖一樣。他有勇氣把自己拿出來給朋友批評或鼓勵,促進自己改正,這倒是能加速他的自我修煉。
他曾在日記中發誓“夜不出門”,但還是經常跑出去玩??此娜沼洠?842年10月24、25兩天,北京刮起大風,他仍然“無事出門”。回來后在日記中深切自責:“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12月16日,菜市口要殺人,別人約他一起去看熱鬧,他也“欣然樂從”。
曾國藩還反復戳自己“好色”這個缺點。曾經因為多看了別人家的女眷幾眼,說了一些不該說的放蕩的話,而在日記中反省自責,“聞色而心艷羨,真禽獸矣”、“猥褻大不敬”等。
一般人犯錯或癮犯了就腦子里罵自己幾句就過去了,但寫日記的人,會更認真對待自己。他們懂得,今天做了什么,如實記下,待到情緒冷靜后,就能不受感性大腦的影響,由理性大腦來剖析自己。日后看到記錄,也會多一些驚心,這或多或少能加速克服自己的缺點。
每個寫日記的人,回頭看自己的日記,很深的感觸都是過去年輕時的自己是個傻子,再就是很多錯誤會反復犯。
人就是這樣,犯了錯想要改,改了再錯,錯了再改,糾纏幾次才可能戰勝自己的缺點。只有在數據面前,人的記憶才會無地自容。對自己手軟,拿出日記來,你就會直面自己,用力解決,長此下去,對待自己的態度就不會過于理想化和浪漫化。
日記或許是個加速器,對道理重視,反思進自己的腦子里,正常要跌進去的坑就能少掉進去幾次。
5.
記日記是一種習慣。習慣是什么?習慣就是到時間做了,想都不用想,不做還有點別扭。記日記這習慣,某一天即使沒什么可記,也要記上一筆,哪怕是寫下“今天沒什么可記”。
難的是開始養成這個習慣。
習慣的養成過程是,一開始你半信半疑之間想試試,有的人說過做它有好處,你為之心動過,希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過程中,累和自我懷疑逐漸出現,你又覺得它無意義,看不到曙光,在黑暗中不相信的成分越攢越多,慢慢就有人放棄了。只有堅持到有正向的反饋,有甜頭出現時,才可能固化一個習慣?,F在的流行說法是21天養成一個習慣,那至少堅持到這個數字吧。
甜頭和正反饋就是它顯現價值的時候,就是無意義之事你感受到它的意義之時。你不再自我懷疑,懷疑干這事有沒有價值,這時,習慣就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跟每天早上起來洗臉刷牙一樣。
記日記這件事的道理一通百通,也能套用在跑步、學英語、學PPT、演講以及任何學習當中。養成日記習慣,就會對“養成習慣”這件事本身有“元認知”級別的理解,將來養成別的習慣也有心得。打個比方,你如果跑步成習慣,回過頭再想記日記,也會更容易上手。
相信記錄的力量和不相信的人是兩類人,不信的人聽到再多說它有好處的話也依然不會動手。趁著2017年還沒有到來,為自己準備養成一個習慣作為新年禮物吧。
我在知乎Live也分享了怎樣記日記幫助成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聽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