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路中國》開始,我開始注意到何偉,直到現在的《奇石》,這是一本關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文集。我在簡書的一篇文章《大老鼠和小老鼠》就是從《奇石》中得來的。
在何偉的非虛構寫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何偉對資料的收集的細微程度,在何偉有關中國的記述中,不要忘記了何偉所記錄的各式各樣的標語、警句和官方文字,這些標語和警示文字散落在各處的角落里,然后被何偉收集起來,出現在非虛構寫作的文字中。非虛構寫作需要大量的資料記錄,這一點其實在何偉的太太張彤禾《工廠女孩》中就能體現出來,作為一個旁觀者,張彤禾與書中的三位女孩子一起生活或者是跟隨有幾年之久的時間,這是丁燕所不能比擬的。也是在何偉和張彤禾的非虛構寫作中,我才明白寫作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寫寫文字是很簡單的事情,無論的怎樣的堆砌就能稱之為寫作,而內心的表達和到位需要人和筆具備極大的耐心,此種感覺有點等待戈多的意味在其中。
在狩獵和釣魚中感受也是如此,耐心和穩定是唯一要堅持的事情。而我在何偉的記述中還學會的就是不停的收集素材,這類的采集與反饋在張彤禾的《工廠女孩》中也能體現出來。我甚至有時會揣摩這兩個異鄉人如何看待這些張牙舞爪的內容的呢?除了好奇是第一感覺之外,努力的理解也想必是收錄的原因之一。
何偉的《江城》是我后續看的,我也買了英文版,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閱讀英文原版,這本書成書之間是上世紀末,從現實的角度來講,江城這個地方的變化是緩慢的,尤其是人的變化,我想現在應該再也不會把一個外國人當成猴子圍觀的情況出現了吧!
從何偉的文字,和何偉的記述的路線圖來看,他已經縱貫了大半個中國,并且隨手記錄了各式各樣的、奇奇怪怪的文字。這些文字隨處可見,甚至在不同的地域可以見到相同的標語內容。從北方荒涼的沙漠一直到南方璀璨的燈光里,從咸魚味的空氣中闖入不見五指的盆地霧氣里,何偉和張彤禾的疑惑并不比身處其中的人減少幾多,反而因多角度的查看陷入更為疑惑的窘地。
何偉最近的一篇文中《重回江城》,何偉的巨大的變化面前保持了一貫的沉默,也在幾個幾乎原封不動的朋友中發現和解釋自己的疑惑。何偉是用這樣的咒語來安撫不安的內心:“天時永保泰平,漁產甚為豐裕,江河萬古奔流。”
在船上回顧往昔的歲月時,何偉的朋友告訴他:這條江還是以前好看!即便心里念著咒語,何偉也清晰的知道:江城是再也回不到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