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在雞湯盛行的時代,我只想寫讀書筆記。》里有讀者給我留言:“一直想在簡書中找到如何做讀書筆記的文章,至今還未找到”。既然讀者有和我一樣的困惑,我不如趁機自己也補習一下。
讀書筆記人人都會寫,但如何寫的好、寫的有用?兼顧實用性和可看性,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價值?是不是有更好的套路和方法?正在我苦思冪想之際,一本書進入了我的視線。今天,就來分享《百位名人讀書心法》這本書,用讀書筆記的寫作方式學習“怎么寫讀書筆記”?
怎樣寫讀書筆記
? 一、抄書法。
古往今來的大學問家,都有動筆抄書的習慣,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一個。魯迅日記記載:1913年3月5日開始抄《謝承后漢書》,3月27日抄完,全書六卷,十余萬字。同年6月3日至15日,除補抄《臺州叢書》和宋本《易林注》外,還抄了《易林》殘本卷三,卷四一冊與卷十三、十四。8日雖是星期日,也“終日寫《易林》”。
我國還有個文學家叫張溥,他讀書不僅反復誦讀,也還要一字一字地抄錄。他每讀一篇文章總先抄錄,后誦讀,最后燒掉。隨后,又重抄一遍,再誦讀,再燒掉。如此反復七次,結果就把書記熟了,背牢了。因為他抄錄七遍,焚燒七次,因此他的書房名叫“七焚齋”(或“七錄齋”)。
抄書雖好,但它費時費力,難以堅持。我以為魯迅先生和張溥先生傳達給我們的精神比方法更重要,我理解的這種精神其實很簡單:即不要懶、不怕麻煩。
雖然我們不可能抄書七遍,哪怕完整的抄一遍也做不到,那能否用下面任何一種方法,用他們這種精神做讀書筆記。
二、摘錄法
它與抄書法十分近似,但又不同于抄書法,它們的根本區別就是抄書法抄的多,摘錄法只摘錄少部分。
摘錄法是在讀書的過程中,發現某一段文字,表達了精湛的思想,有獨到的見解,或者文字有很強的感染力,便把它摘錄下來。
這種方法優點是能抓住文中的精華,便于今后翻閱,反復學習。這種方法做起來并不難。就是容易犯同抄書一樣的毛病——不動腦筋,照葫蘆畫瓢,隨例摘錄,不分主次。 摘錄是摘了,卻沒有收到應有效果。
三、摘要法
它與摘錄法有相同之處,即都要摘抄,也有相異之點,即摘要法突出一個“要”字。
如果說摘錄法可以把整段文字摘抄下來,那么摘要法則只能摘其最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讀書的時候,找出最重要之點,找出其中的關鍵詞,關鍵句,簡明扼要地摘下來。
四、提要法
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提煉出最重要的論點、論據,用自己的話,簡短明了地寫出來。
寫出提要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必須把握了整篇文章或全書,才能知道哪是重要的,哪是次要的,然后進行分析綜合,寫出提要。
提要難寫,用處較大。它既是對全書的消化過程,也是研究過程。一篇好的提要,對掌握全書有很大作用。
五、批注法
在讀書的過程中,大腦積極活動,隨時把自己提出的問題,或是閃現的靈感,批在書的旁邊或空白處。
批注多了,就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不但有利于加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也有助于研究新問題。
在我國歷史上,金圣嘆評點《水滸傳》、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脂硯齋評點《紅樓夢》都為后人研究中國古典小說做出了重要貢獻,它們也是我們采用“批注法”應該學習的。
六、寫讀后感法
就是把自己讀書的感想、認識,讀書時引發出來的新觀點(與書相同的或相異的),書寫出來。
讀后感顧名思義在“感”字上作文章,要有感而發,不能無感硬湊字數。
有人寫了讀后感有很大收獲,有人則沒有收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感還是無感。
這篇讀書筆記我主要用了摘錄法,讀書的時候還輔助用了批注法。
以上提出的六種寫讀書筆記的方法,可以穿插使用,也可以只選用其中一兩種或三四種交替使用,好像十八般武器,誰用哪種合適就用哪種,因人而異,不必強求一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