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養豬,大部分人的認知應該都趨近于空白。即便是互聯網+養豬,更多人想到的也只是某位知名互聯網大佬罷了。但實際上這是個萬億級市場,正處于爆發前夜。那位大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實也只是一個擁有銷售渠道的中型養殖戶。
阿米巴今天想講的是一家還在 A+ 輪,但野心不小、初露平臺崢嶸的創業公司——豬之寶。2015 年,周睿和徐巖從一家肉雞養殖行業前三甲的大型公司辭職創業,選定了養豬這個領域做養殖 SaaS,并創立了面向中小型農戶的同名 APP。
2015 年 4 月,豬之寶完成了阿米巴、險峰長青的第一輪融資,2015 年 10 月阿米巴再投一輪。
2016 年 9 月完成了 A 輪融資,投資方為初心資本。
現在這家企業的業務形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以SaaS為入口,開始整合產業鏈的上下游。在短短兩年內,這家公司經歷了什么?
不做收費 SaaS,在養殖行業行不通
SaaS 時期的豬之寶業務不難解釋,飼養員每天點開豬之寶 APP,首頁會看到一些養殖戶關心的信息,然后再看看今天豬場里的主要工作和主要問題,解決后再一一勾選。
不過服務中小型農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兩人從大集團出來,業務場景和客戶對象的思維方式全改變了。集團化企業信息化很強,但大部分都是事后管理,采集數據錄進去后再分析報表,管理決策,業務場景發生在辦公室里,但一個農戶,總不可能扛著電腦去豬圈吧?在生產現場就應該完成采集了。
重新梳理的這套 SaaS,花了創始團隊六個月的時間,豬之寶 SaaS 上線時,已經是養殖功能齊全的 APP,產品體驗全部通過點擊完成,無需手寫,40~50 歲沒有太高知識文化的人都可用。
在 6 個月之內,用戶數沖到了 1000 戶。
不過以戶數來衡量這個業績可能不太準確,更精確的標準是:豬之寶掌控了1 萬頭母豬的養殖數據。
在這個基礎上,豬之寶做了一次價值再發現。以免費使用的 SaaS,開始向產業鏈上下游而去。等等,為什么這款 SaaS 沒有按照常規套路收費?
以 SaaS 謀利,在豬之寶聯合創始人徐巖看來,根本無法在養殖行業走通,他把收費SaaS 稱為“傳統 SaaS ”:“至少在現階段,SaaS 對每一個農戶并不是那么剛需”。
SaaS 對養殖戶當然不乏實際好處,但“換位想想,如果我們自己是養豬的,過來一個人跟你說,我有套 SaaS 給你,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但要收你一些錢,這筆錢你愿意掏嗎?”徐巖反問道。
農戶真正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我每個月飼料采購量這么大,每個月要賣這么多豬,你能不能幫我降低成本?”或“今天要賣豬,你能幫我多賣點錢嗎?”在工業化企業中,SaaS 提效成果更明顯,但養殖業還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
所以,豬之寶做這款 SaaS 的第一個創新,是跳出了傳統 SaaS 的商業模式。
CEO 周睿的看法則是:“農業的現代化一定會在物聯網上誕生,銜接的主體是SaaS ,誰先占住了 SaaS,誰就獲得了通往物聯網的路口,但 SaaS 本身征服不了客戶。”
豬之寶正在搶占這個入口。2016 年 5 月,周睿和徐巖決定從產業鏈中最難的環節開始——生豬交易。彼時,銷售端還沒有任何一個企業級的存在。
第一個月,豬之寶賣了 900 頭豬,它成了第一個以企業面貌出現,并將中間環節做了再融合的角色。現在交易數量陸續上漲到1 萬頭/月,每個月為豬之寶貢獻著3000萬左右的流水。
能這樣做的前提是,SaaS 已經為它沉淀了大量養殖戶信息(也就意味著掌握了第一手豬的信息),因此能夠容易地把資源需求化。
對養殖戶來說,豬之寶的生豬交易平臺擠掉了中間環節,提高了他們的銷售利潤,但這并不是對豬之寶最大的吸引力。周睿和徐巖更看重的是切入生豬交易環節后,整個產業鏈上下游最難的資金回流環節被打通了。資金回流能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是最關鍵的地方。用徐巖的話說,“沒有一分錢在外面飄著”。盡管豬之寶目前只收生豬交易的傭金,但他們更看重的是自己擁有了資金流量的渠道權利。
一萬頭生豬交易意味著什么?
于是從去年底 11 月開始,基于 SaaS 的基礎和生豬交易的能力,豬之寶開始整合整個產業鏈。首先基于 SaaS 平臺,切入了金融杠桿。
想要擴大生產的中小型養殖戶需要資金,這是個長期的需求點。豬之寶設計了一套供應鏈金融模式,給養殖戶放貸,但這里不是給錢,而是養豬需要的種豬、飼料、疫苗……以此獲得養殖戶的農資采購權。
和養豬行業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溫氏自建養殖場、飼料廠和藥廠相比,豬之寶此舉無需建造任何東西,屬于絕對的輕資產,但它有快速整合上下游優質資源的能力,因此和中糧、正大等成為戰略合作伙伴。
相比自建,這種投入規模要小很多,也不受邊界控制。溫氏賣不了正邦或者大北農的飼料,但豬之寶可以通過合作來賣。把這些戰略合作伙伴吸收進來后,養殖戶得到了一線水平的原材料。最重要的是豬之寶變相獲得了農資采購權。
第二個獲得的權利是生豬交易。這要從頭說起。豬之寶的放貸并不是一拍腦袋決定給養殖戶多少錢,而是根據豬來核算額度。從小豬養到大豬需要六個月時間,豬之寶從小豬時期開始給養殖戶授信。一頭豬以 600 元錢計,這六個月中養殖戶可以買飼料、疫苗等等,最后這頭豬將由豬之寶來銷售——以此鎖定了生豬交易權。
憑什么能賣掉這些豬?因為此時豬之寶本來就已經獲得了強大的生豬交易能力,后端有廣闊的交易市場,賣完后資金回到豬之寶平臺,扣掉本金利息,剩下的養殖利潤返還給養殖戶。
另外一個與溫氏的重要不同是,溫氏的飼養、疫苗、出欄都與養殖戶采取固定收益的分成方式,也就是說,“豬是我的,料是我的,你就負責養吧,一頭豬掙 1000 塊錢,你拿 200~300 的收益”,但豬之寶讓養殖戶該賺多少賺多少。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無論豬價高低,對豬之寶本身的企業發展影響都不會太大。
這不是很多行業已經跑通的模式,只是移植到了養豬行業嗎?這樣想未免太簡單。因為活體交易和標品交易還大有不同。
徐巖說:“你千萬別把它理解成電商。”最大不同在于,生豬交易必須結合線下。線上只是具備了額外的優勢,比如可以知曉養殖過程中所有信息,但真正執行起來,要看這家公司的交割能力。要知道在活體交易領域,沒有順豐,沒有菜鳥,活體交割行為非常難。但豬之寶的很多員工以前就從事過生豬交易,這些人在線下本來就能玩轉生豬交易,線上的數據更是如虎添翼。
目前,豬之寶已經打通了生豬交易的統購統銷資金鏈閉環,目前每個月有上萬頭生豬的交易量。
除了閉環,SaaS 和金融產品也是豬之寶保證供應鏈形成的手段。它的實體放貸,有短中長期三類產品:
短期主要是在生豬交易環節面向豬販子和屠宰場,給豬販子兩三天的周轉期,解決他容易資金不足的問題,這招既黏住了豬販子,也綁定了屠宰場。
中期則面向養殖戶貸飼料、獸藥等,隨著豬被出售,養殖戶歸還本金和利息。
長期貸款則有3年左右的周期,豬之寶貸一只種豬給養殖戶,3年內依靠回收小豬作為利息,母豬到期后,豬之寶將其收回(本金回收)。
三類產品各有各的目的,相輔相成。
養殖 SaaS、農資產品、供應鏈金融……每一個環節都能看到豬之寶的競品,但整個模式卻找不到競品。能設計出這樣一張藍圖,需要對養殖的每個環節都非常熟悉,還要懂金融,懂互聯網,這樣的統籌能力,整個行業也許只有在大型養殖企業做過 7 年 CFO 的徐巖和 CIO 周睿這對搭檔具備了。
所有交易環節,豬之寶都能得到傭金收入。但“我追求的不是單位利潤的暴利”,徐巖再次強調。
這個模式的核心點在于,首先要有供應鏈的金融產品設計在當中支撐,其次,要有底層的 SaaS 做基礎。因為這整個過程,豬之寶都要監控,包括貸款多少錢,收了多少利息,養殖戶還能否買飼料,甚至監控到現場的養豬情況。
不過,設計出來這個模式,就可以穩賺不賠了嗎?當然不是這樣,徐巖坦承,未來公司可能遇到的挑戰在于兩點:
其一,保證資金的持續性。把河北省做到第一,然后守著不動,顯然不是兩位上市公司高管創業的追求,所以速度是一個考驗;
其二,創業公司做成大規模公司時,管理手段需要從激進靈活逐漸向穩健的管理體系去轉型。
徐巖和周睿看到的是一個做平臺的機會。平臺理念,是做共生系統,豬之寶希望所有合作伙伴都比原來活得好,而不是看上去是放養模式,其實擁有絕對掌控力。“跟我合作,他要掙的錢比原來更多,跟我合作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