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下午大課間訓練,我透過辦公室尋找屬于你們的風景。一眼望去,小Z的格格不入進入眼簾。
于是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個故事:講的是在非洲草原上,以獅子為首的肉食動物和斑馬等食草動物為什么會相安無事?科學家調查以后發現,食草動物都是群居而息的,偶爾有只斑馬悠閑在外,一旦發現危險緊急情況,迅速往群里跑,躲進斑馬群里就安全大吉。
于是,科學家們分析,動物的生存也遵循著“少則得,多則惑”的原理。勝的規則總是特別簡單。獅子捕獵都是針對個體的,而不是群體。一旦斑馬跑進群里就等于消失不見。
但獅子會一直關注群體的動靜,盯住老弱病殘或犯錯誤那只。如果你一旦犯錯,被獅子盯緊,那它朝斑馬群沖過去時,斑馬群被沖散時,等待那只犯錯的斑馬就是致命的嚴重后果。
哈哈,小Z同學,別以為你混在大隊伍里可以隨便亂舞兩下就了事,在別人的眼中你可是一道非常“獨特”的風景線。
(二)
一個集體里總有那么幾個同學,面對集體活動會覺得是如坐針氈。我理解其中有一個原因是“聚光燈效應”,即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感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落在別人的眼里,好像所有聚光燈打過來落在自己身上一樣。
與其說害怕聚光燈落在自己身上的感覺,不如說是自己不愿意接納那個最真實的自己。生怕自己哪點出錯,期待自己是最完美的自己。我去網上查了一下“完美主義者”,最常見的關聯詞還是三個字:“脆弱的”。
有時候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是可憐的,因為你可能從來都沒有享受過自身進步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唯有那種實實在在的成長,踏踏實實的進步才能給自己帶來足夠的自信。所以,你需要的勇敢認真的邁出第一步,而不是總在擔心,自己這一步邁得帥不帥、漂不漂亮。
拖延癥最大的特征就是無窮準備,無窮準備的背后就是回避反饋,擔心面對自己的不堪。可是沒有誰一開始就會做得很好。是否可以這樣說,真正的自信是敢于面對自己的笨拙,然后用刻意練習達到持續精進。
(三)
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里談到:幾乎所有的低級動物的雙眼都長在兩側,這樣的全方位視角可以讓兩眼同時看到上下左右前前后后……
這樣的全視角對于它們的生存是很好的配置,可是這樣的配置也帶來局限:那就是這些低級動物無法把目光焦距于同一點,無法長期持續觀察、長期深入思考。
而我們人類的雙眼雖然不像低級動物那樣全方位視角。但正是因為有視角盲區才能讓我們可以持續集中注意力,進而深入思考,進化出大腦皮層。換句話說,幾乎所有的進步都是在丟失部分安全感而獲得的。
當你還在遲遲邁不開第一步,還在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眼光時,真正的學習和成長離你是漸行漸遠。真正的學習,是首先讓你體驗到挫敗感和危機感,你開始感到恐慌,發現你原有的知識體系不夠用了。然后開始向外學習新知識,在把新知識納入到你原有知識體系,為你所用,如此反反復復循環而已。
可以說呆在舒適區的學習是一種偽學習狀態。真正的學習,需要你敢于面對挫敗感,丟掉一部分安全感,去專注于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真正的成長,也在于你敢于面對和接納你存在的問題,不斷去試錯、糾錯,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四)
別擔心,真正成長的路上并不擁擠,持續精進屬于執著而認真的那少數人:have a skin in the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