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舞臺場景以6歲為分水嶺,6歲前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在鐵路局中心醫(yī)院的家屬區(qū),那是十幾幢俄國人蓋的灰板樓,紅色的實木地板打上蠟后油光锃亮,踩起來咯吱咯吱響,那響聲到現(xiàn)在都覺得異常動聽。每層樓住著三戶人家,每戶人家都有個和我同齡的孩子,我們冬天一起在長長的走廊里過家家,夏天在樓與樓之間瘋跑……爺爺寬容慈祥厚道隱忍,奶奶小氣自私刻薄無知。那時,家里還有沒結(jié)婚的叔叔和姑姑,和后來把我從公主夢里搖醒的那個美堂妹??傊?,家里人口多,走廊很熱鬧,每到中午做飯時: “張媽,你家吃啥?”“李嫂,我煮好的苞米來拿兩個”…… 飯味兒,香味兒,鄰里親情,熱熱鬧鬧地串進(jìn)你心里……
六歲后,回到了父母家。家里只有弟弟和我,還有不停倒班的母親,以及兇神惡煞般的父親,家里清冷干凈…… 我時時懷念爺爺家長長走廊里的熙攘和溫暖。
因為父母是雙職工,家里條件稍好一些,70年代末,家里就有電視,冰箱,音響。我和弟弟穿的衣服經(jīng)常是父親從北上廣出差帶回來的,那個年代,我們姐弟倆穿的惹眼、干凈、時髦。父親喜愛音樂,家里經(jīng)常流動著梁祝這樣美好動聽的音樂。因為電視,也會吸引鄰居家的孩子晚上頂著我父母不耐煩的臉色勇敢地敲響我家的門。
家里還有很多的書,除了醫(yī)學(xué)上的專業(yè)書籍,小說,還有很多《當(dāng)代》《收獲》《小說月報》《大眾電影》《攝影》等各類雜志,當(dāng)父親安靜不發(fā)火時,我們家的夜晚還是很溫馨的: 母親織著毛衣,看著電視;父親安靜地抱著自己的專業(yè)書看;弟弟玩兒著積木;我如饑似渴地看著父母書架里的書……? 我的閱讀習(xí)慣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逐漸養(yǎng)成。
因為有了前面四天的覺察書寫,寫到這里,我突然明白為什么從小會表面看起來禮貌而驕傲,實則驚恐而膽小。外在的物質(zhì)造就了我高人一等,瞧不起別人,當(dāng)然也會讓我一直想通過這些外在的東西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和羨慕。
我也突然明白了,為什么一直有個夢想:有一天,要有一個自己的小院兒,種花種草種些小菜,養(yǎng)兩只雞,養(yǎng)一只狗,每到傍晚,煮好肉,炒好菜,叫來鄰居朋友,在夕陽下,在小院里,放著古老的音樂,一起喝酒吃肉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