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不住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
過去時代出門,由于交通工具、交通方式以及通信手段都很落后,稍微出外去遠一點的地方,動輒耗時數月或經年,一般不是達到目的地且有充裕勾留時間,很難有機會捎個口信或家書,基本上音信全無。眾多案例中也難免偶爾出現當事人水溺火燒、生死劫難之事。
所以很多家里老人都叨念些類似“外出必讀”類的秘笈,算是對自家兒孫出外公干惜福自保的諄諄告誡。其中說得比較多的,就有一句所謂“一個不住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其實,這句話更準確的版本是“一人不住廟,兩人不看(觀)井,三人不抱(抬)樹,獨坐莫倚欄。”這條好多老輩教育小輩的警語跟舊式話本、評書里章節的開始或結尾提示人的語句差不多,可以說是老式的“心靈雞湯”。
一人不住廟:古代廟宇最初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后來關帝廟,娘娘廟,土地廟,龍王廟、神社等等魚龍混雜,成為祭祀各類鬼神的場所。不同廟里的主神都是不同,如果沒有廟祝引導,一不小心得罪了主神,惹出大麻煩。
另外廟里各類神道泥胎形式多樣,有的張牙舞爪,有的舉搶弄棒,偏僻之處的更是陰氣太盛,邪魅眾多,陽氣較弱或膽子很小的被嚇出一身冷汗就可能生病,甚至可能會被“外邪”所侵,對人不利。
尤其是那些荒廢已久的廟宇,更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樣的邪門事。 過去小說、評書里廟觀之中多有不良住持、和尚道人,或者其他宵小之輩棲居于此,一個人行路晚間逢廟欲住,無良之徒見金銀財帛或川資路費,頓起不良之心,容易被謀財害命。至于單獨外出年輕女性就更不用說了,不僅折財丟命,還能被劫色。
《水滸傳》里頂天立地、武藝高強的武松都差點在蜈蚣嶺的廟觀里被惡僧——李二僧所害,何況一般的普通人? 即使到現在,這句話對我們也有警醒作用,單獨一個人最好不要去陌生、荒涼的地方,尤其是女性,更要結伴同行,否則很容易招來危險。
兩人不觀井:一個很常見的典故,不同時候不同地方的版本略有不同。說是有兩人同時進京趕考,其中一人文才略優,另一人文才劣一些,并都帶了豐厚的川資,文才較劣的那人一路上就心中老是嘀咕,擔心同伴搶了他的功名錄取名額甚至頭名,心想干脆結果了對方不就得了?于是一路走就一路謀劃。
正巧發現前面有一個井臺,兩人經長途跋涉都很口渴。不良之人跑到井邊,向同伴招招手:兄臺,請看這井水多么清洌!文才優秀之人志得意滿地跑到井邊,放下行囊,抬頭往井里看。或許在飲水前還想賦詩一首呢。
沒成想無良之人一手按下他的頭,另一手抬起他的屁股,一下把他按翻到了井里,文才低劣那人去了心病,捎帶兩份行囊錢財,滿懷信心地單獨去趕考。這事一傳揚出去,大家就都很提防、忌諱這等事情了。
三人不抬樹,也有類似典故。三人中的兩人相對要好,策劃共同謀害另外一人,于是創造機會三人同時去抬一棵大樹干。串通好的兩人游說被害之人去抬前面,說前面比較好抬好看路。無良的兩人之中一人抬后一人抬中間。
三人努力咬牙抬起后,中間之人悄悄地向后挪去,和后面的人同抬一頭。而且前面之人還看不出來(因為他只顧抬頭向前看路)。一段路后,前面的人被壓成內傷,甚至咯血、血嘮,還不知是中了別人奸計,其結果是非死即殘,傳開后又成了另外一個“狼來了”的案例。
獨坐莫倚欄講的是一樁武林的公案。說是一個 練武之人,其武功卓著,但游泳本領全無,同們師兄弟大約是要跟他爭掌門之位或靚師妹做未來的老婆,一直很嫉妒他,時時圖謀加害,但是武功又不及他,無可奈何。
但是同門中有人了解他有晚上練功之后有倚池塘之護欄靜思一天練功得失和總結的習慣,于是就用鋸子把木欄鋸斷后重新從外型上接駁好,并用與木欄同色的泥吧糊好掩飾。等到晚上,他練功后倚欄休息,果然著了道,一下翻到了塘里,完全不會游泳,結果可想而知。
總之幾個典故的共同之處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被人加害,古時常用的諺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就通過這幾種案例得到例證。所以很多家里老人有此“出門經”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