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同時見了三個合作伙伴,每個都很不一樣,在這些不一樣當中我觀察到的是一個機構創新治理的觀念和機構發展之間的關聯。
第一家機構是以社區為基礎開展健康教育的機構,做的業務很分散,從社區自治的規劃到社區場館運營再到運營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助力社會組織發展,主要幫助做登記注冊一類的事情)。聽著業務還挺分散,五花八門什么都有,但是確實將自己發展成了政府脫離不了的左膀右臂,并且這個是建立在一個極為高效的團隊基礎上的。
第二家機構是專注開展垃圾分類的,主要的業務是在小區里面開展面向居民的垃圾分類倡導、培訓和后期的維護。這些業務基本上是機構本身聯合社區的物業、居委等,利用社區的志愿者的力量開展。最近幾年在上海的覆蓋面很廣,幾乎占到了所有的垃圾分類業務的1/4.
第三家機構則是一家國際機構在中國的分布,非常著名的教育品牌差不多可以和迪士尼媲美。03年進入中國發展,不過一直以來都是小小的團隊,并且非常謹慎的開展任何一個項目。幾乎所有的業務都是圍繞商業推廣出發的,但是同時對內容的要求很高。
這樣聽上去,三家機構都還不錯,有自己的優勢,有自己的明確的發展策略。那么他們的發展狀況有什么不同呢?他們對于創新的觀念如何?兩者之間是不是至少存在正相關的關系。
第一家機構,幾乎每個人都有第二職業,機構鼓勵員工首先考慮的是基于機構的平臺進行創業。考慮到行業里面最難的是招募員工,所以他們的管理層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找兼職以及項目的外包,并不是皮包公司的外包,而是為了發展核心實力而做的外包。他們做的場館運營幾乎都是靠拿志愿者補貼的志愿者做館長,館的面積從300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不等。這家機構有大約50個員工,去年籌資額1200萬,今年的籌資額差不多可以做到2000萬。
第二家機構,在垃圾分類的領域非常的專業,并且很注重通過學習交流對本身的社區工作手法進行不斷的提升。他們利用大量的外部志愿者來做事情,但是在志愿者長期動員方面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并且認為這個事情越純粹越好,當然換句話說就是不花錢。即便是做logo、做設計也盡可能找免費的資源。他們發展的也很踏實,可是每次的標的都是小小的,然后每個項目人員都要同時做很多項目以量才能養活全職團隊,3萬的項目和10萬的項目投入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區別,并且是什么都做。這家機構大約20個員工,年籌款額200萬。
第三家機構,主要是靠品牌來推市場活動,除了高的標的和免費的宣傳推廣資源其余一概不做。精準的商業定位,盡可能提高每個人的工作產出。在內容產出方面有一個顧問,其余的所有的事情都是靠全職完成。這個品牌幾乎每個月都會有商場的大型活動,但是同事們連生病都不敢,因為一個蘿卜一個坑,少個人都不好轉。就這個情況下,三年實現了盈利。最近終于開始開放出了2個顧問的職位。這個團隊的全職5個人,顧問1個人,每年有百萬的家庭知道他們。
這些讓我發現,創新的觀念影響的不僅僅是研發,也在影響我們對于自己的認知從而影響我們的運營策略。第一家機構從運營到模式本身很具有創新活力,他們的發展非常迅猛。第二家機構相對來說比較穩健,活力上面會受限。第三家機構策略很明確也在長時間內有效,從創新上面來說稍顯保守,不過這大概是老牌的國際機構的“特色”吧。
我最近在做一家新的機構,寫到這里的時候,我也在問創新的觀念怎么和機構的發展戰略結合的問題,留待明天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