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高一的時候,被部分學習成績好的人冠以思維懶惰,原因就是我遇到問題喜歡去問老師。而他們認為大部分題目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的 。但也許是理科方面本身較弱,也許是還沒真正掌握相關知識點,那時候的我“確信”自己通過自己努力想不出來,而學業任務又比較重才會去想要去問老師而盡快掌握這類題目。
而在前幾天,一位同事和另一位同事談起我的時候直接在我旁邊評價了我:“積極向上,毫無目的”。反思他這樣說的原因應該是我做的事情太多太雜,沒有形成專業的優勢。這讓我意識到自己目前存在的問題。看似動力滿滿,實則“知識焦慮”,想提升自己在英語、書法、手賬、導圖、寫作等方面的技能,但還沒有真正去選擇一個領域自己深入研究,也未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快速建立核心競爭力。
因此說起思維惰性,反思自身,或多或少是有一點的,比如有時候會去挑簡單的問題去先做,復雜的想不出來就一直拖著不去深入思考,所以很多方面很難有質的提升。也還沒有對某個領域投入足夠的專注度并進行刻意練習,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
那么應該如何去改善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學習群里的一位小伙伴曾對這個問題一針見血地指出,立即著手做,不要想太多,做的過程中再慢慢反思改進。其次,無法深入思考的時候就逼自己思考,可以先用一些模板性的問題問自己,開始不熟練可以寫下來,然后慢慢形成思維規律。
比如為不斷改進自己的寫作就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寫作時想到了什么,采取了什么行動,為何采取這樣的行動,行動過程中犯了什么錯誤,是否可以嘗試改變。
通過不斷問自己這些問題,可以想清楚自己寫作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策略,以及改變以后的效果。因此當自己容易思維懶惰的時候多積累一些問題是必要的,可以幫助自己思考的更全面,幫助自己加深對一種行為的理解和背后規律的探索。
不能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是對思維惰性的一種總結反思。戰術指的就是我們具體的行動,而戰略就是我們對這件事的思考和規劃。做一件事前需要有計劃,而很多人傾向于直接去做,再自然而然地做下一件事,而我就是這類人,雖然有時候也會想起來兩件事可以一起做,但很多時候仍會遺忘本可以一起做掉的事,造成時間的浪費。因此計劃必不可少,以后的每天都應該去計劃。
一場戰爭需要有將軍的指揮,才不至于混亂,才能夠力往一處使,才有可能打敗敵人。而我們的大腦就是我們的將軍,要讓將軍發揮他戰略規劃的能力同時不斷訓練加強他的預見性和謀劃性,才能真正將我們的潛能發揮出來,去完成更多更高質量的任務。
思維惰性不可怕,因為人都傾向于處在舒適區。但是不能允許自己一直呆在那里,因為這樣就沒有了上升的可能,所以逼自己跳出來,去學習、去思考、去練習,不斷強化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維深度,造就一個更強大的大腦,才是對抗思維惰性的正確打開方式!
知櫻-田寶健身房-拆書小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