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現如今,還是在前些年,用第三人稱把自己偽裝起來,這始終是一種誘惑。
男孩即十二歲的我,被現在的我盤問得尷尬萬分,無疑無法招架。我在加速消逝的當今,在樓梯上每跨一步都要權衡斟酌,我的呼吸都能聽得見,我聽見自己在咳嗽,能多快活就多快活地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
? ? ? ? ? ? ? ? ? ? ? ? ? ? ? ? ? ? ? ? ??——《剝洋蔥》君特·格拉斯
01
來啊,乘風破浪
也就是進電梯的當口,幫一手抱娃、一手推嬰兒車的大媽摁了個樓層數字,就勾起了她的直擊靈魂三連問:你幾歲啊?結婚了沒?生娃了沒?
聽似寒暄,我卻如遭五雷轟頂、五內翻涌,不禁一口老血要噴出來。逢年過節姑姨們大型催婚催生現場還不夠,沒想到還能在陌生長輩這獲得同款“待遇”。慶幸有口罩這個好東西,幫我在狹小的電梯里,勉強保留住一個私密的面目。
經此一劫,心情莫名跌到谷底,揉著我垮掉的老臉,跟閨蜜吐槽:為什么一陌生人都能打探我的情感私生活,還能評估我的婚育進度,這是誰給她的權限?單身狗就不值得被大媽們溫柔以待嗎?
02
赤裸裸地,越界
為什么這種個人問題可以來得這么理所當然,大媽們問出口的,仿佛跟“你吃飯了嗎”的性質沒兩樣。
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句輕飄飄的見面招呼,如同當頭棒喝,砸在單身狗們的心口上,堵得慌,日子過得跟天天渡劫一樣。心里有苦說不出,明明膈應,反感這種模糊的界限感,但又礙于是來自長輩們的好心關懷,總也不能回敬一句“關你屁事”,只能自己忍氣吞聲。
如果不熟悉的人,很自來熟地,在地鐵與你貼身站著,在交談時貼著你耳朵說話,在跳廣場舞時黏著你的C位,在飯桌上伸手摸你的臉,你是不是會很強烈地感覺私人空間被冒犯,特別想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告訴對方別越線:得了吧,我跟你有很熟嗎?
即使熟悉的人,也一樣需要獨處的私人空間。最極致的情況,莫過于泰國電影《永恒》中被鐵鏈鎖在一起的男女主角,在日日相對中反而兩相生厭,最終以死離分、悲劇收場。
想象一下,你家的房子是玻璃做的,路人可以窺視你的私生活,你的家人也可以24小時旁觀你的私密行為,連遮羞的最后一片樹葉也被揭下,是不是瞬間窒息感、壓迫感與焦慮感鋪天蓋地襲面而來。
美國心理學家霍爾(Stanley Hall)是把人際距離劃分成四種:密切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與公眾距離。通常,除開夫妻戀人等親密關系,個人距離應為45-120cm,其它人際關系需至少保持在這個距離之上。看美國及大多數北歐人在排隊時的互相距離,就可以看出西方人對適當私人空間需求的外在表現。
個人空間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提高隱私性和防止過載刺激,控制他人的干涉、侵犯,保護自己免受情緒或物理刺激的威脅,減少心理壓力,它是保持個人心理安寧所需要的最小空間范圍。
這就不難理解,物理空間界限的侵入尚且讓人不安,更何況我們精神空間的隱私界限呢?!主觀上,我們也總是在努力保持最優的私密性水平,在內向保留與外向暴露中試圖取得最佳平衡。
03
前浪后浪,撕扯的隱私界限
但看看,小小年紀的后浪們在個人問題上都經歷了些什么?簡單,粗暴,逼迫。
閨蜜說得對,說來說去,你吐槽的可是長輩們腦子里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是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固化思維。
中國父母還是偏犧牲型,投注畢生心血在兒女身上,所以在子女后輩婚育問題上也在謀求同樣的話語權與決策權,親子關系擺在了夫妻關系前面。等到老了老了,腦子里的美好畫面仍然是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
飛屋環游記這樣的電影情節,無關子女,只循著老伴的約定,赴一場南美洲瀑布的冒險之旅,不太會發生在中國父母身上。如果真能退休后,長輩們的關注點是兩口子的自在日子,一起草原看星空,組團廣場舞,那后浪們也有了自在的空間。
那個關于“兒媳與媽掉到河里,你救哪個”的問題,就不會出現,媽不會越界,爸不會缺位,女人們自有各自的伴侶守護。
而同樣在傳統文化影響下,長輩們的家族觀念更勝于個人觀念,更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要服從群體、克制自己,要與世俗融洽相處,個人要放在合適的社會關系里才是最完全、最有意義的。遇到個人與群體邊界沖突的時候,往往是通過不斷調整自己來適應與他人的相互依存關系,所以個體隱私意識淡薄。
這也是疫情期間,東南亞國家全民戴口罩、排查14天內活動軌跡的工作配合度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說到隱私界限,長輩們通常不能理解,都是一家子人,我為什么進子女房間還要敲門?為什么孩子的日記本不愿意給自己看?為啥自己兒子兒媳的臥室不能隨便進?這一手拉扯大的孩子,啥自己沒看過,啥不是自己給的,咋一長大反而還有隔閡,還能有自己的秘密了?呵,還跟我講隱私,人都是我生的,咋還要求要有個人空間,這是要造反啊?我的字典里就沒這兩個字。
而受著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影響,在不錯的經濟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后浪一代,主體意識與自由觀念增強,更加注重個人的精神自由與平等,會有意識地保護私人生活秘密,保障自己不受侵犯。
沒有分寸的問題不愿回答,沖破內心防線的行為也堅決拒絕。在與家長長輩的斗智斗勇中,嘗試著不斷擴大自己的隱私空間。比如干脆不用前浪們用的微信,用回QQ;比如即使用了微信,也要朋友圈屏蔽自己的父母親戚。
歷史滾輪向前,個人與集體的價值觀念不斷沖突、撕扯,隱私界限的制衡點還暫未出現。
04
看一場battle
為啥沒個長輩友好地問問我今天過得咋樣啊,開不開心啊。為啥不能友好地從好天氣開始聊?給后浪們嘗嘗內心被關懷的甜頭。
而不是“期末考多少分啊?有對象了嗎?買房買車了嗎?一個月工資多少啊?年終獎多少啊?啥時候要孩子啊?”這樣一連串的暴擊。
看看美國的后浪們經過了怎么的battle,才換來了“今天天氣不錯哇”的輕松問候開場白。
在17、18世紀的美國,隱私觀念的許多核心要點,在當時還遠未成熟。喚起人們隱私觀念的第一大“功臣”,是那些以旅程中偷拆信件取樂的郵差,和擁有英國政府簽發的“通用協助令”、對北美殖民地征稅的稅吏,持有這份令狀的人可憑自己的判斷,搜查自己認為有必要的一切人身或地點。令狀的濫用引起殖民地的激烈抗爭,人權運動高漲。
1760年,在一場關于是否繼續簽發協助令的訴訟中,律師奧蒂斯(Otis)高聲疾呼:“一個人的住宅是他的城堡;當他在住宅中享受安寧生活時,他便是這座城堡的王子……如國王對他的王冠擁有的權利一般,每個人都對他的生命、人身及財產享有相同的權利。”
隱私權作為一種法律意義上的權利,最早是由美國的兩位學者提出來的。1890年美國哈佛大學法學教授薩默爾布·沃倫(Samuel D.Will’tell)和布蘭戴斯(Louis D.Brandis)聯名寫下彪炳法學史的名篇《隱私權》(The Right to Privacy),發表在哈佛大學《法學評論》上。這篇文章,把隱私列為人的一項自然權利,提出了隱私權的概念。
從抗爭英國的通用協助令(Generalwrit of as-sistance)到對相機偷拍的普遍擔憂,從消費者信貸檔案信息收集到監管機構的“步步緊逼”,美國今天關于隱私權的許多部分都可追溯到久遠的歷史印跡中,看到隱私權一次次由失衡到平衡的過程。
今天的美國及西方人,對個體隱私非常看重,界限意識非常強烈,包括私人時間、私人空間、私人活動領域以及維護這一類事的私人權利。即使父母也無權擅自進入子女的房間,擅自闖入民宅或不經主人同意動用房內私人物品,都是很嚴重的不禮貌或不尊重他人隱私權的行為。凡是涉及個人狀況(年齡、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個人行為動向(去什么地方、與誰交往、通信等)等個人隱私,都不能直接過問或干涉。
05
吃瓜,吃相
那,隱私之墻高高筑起,忌諱話題重重上鎖,要怎么拿捏這其間的分寸感?那吃瓜群眾的好奇心又要怎么滿足呢?
雖然不同文化傳統下,人們對隱私的認識存在較大差異,這個界限范疇有著不同情形下的內拓外延。但始終不變的原則是,自我暴露的范圍與深度要以當下及趨勢下個體內心安寧度為衡量指標。
比如韓國導演羅英石做的《三時三餐》、《新西游記》等爆款明星真人秀節目,當下讓芒果超媒市值飆升破千億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其實就是明星們在充分評估內心與外部界限平衡的前提下,選擇部分公開展露、分享個人的私人生活。
一直喜愛《你好,瘋子》中一人分飾七角的文藝演員萬茜,但她又格外低調神秘,這次在浪姐才得以看到她不同于角色的一面,又颯又A又利落,簡單的吉他彈唱也是開口跪的迷人歌喉,是姐圈第一金瓜。
而萬茜所唱《敬你》原唱許飛,曾經在豆瓣電臺聽過很多她的歌,《我設計一萬種方式遇見你》等等,浪漫又民謠,文藝又清新,很適合獨自旅行時慢慢品味,很容易慰藉成長中孤單的靈魂。在浪姐舞臺上看到她,很是激動,但發現她的少年氣一言難盡,和想象中的她確實不太一樣。
當然,還有像原當當創始人李國慶這樣的界限尺度,自稱“傻白甜”,頻頻曝光離婚過程中的各種糾葛細節,原先那個商界企業家,變成一個讓人意外連連的表演型人格boy,活活走上娛樂八卦熱搜不歸路。不少吃瓜網友都忍不住喊話,家務事能不能自己自個兒私下處理,不要一直全程直播撕逼大戲。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同的人,對自己隱私界定的深度和范圍也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隨口聊聊,就能給你目瞪口呆吃了一個大瓜,但其中內心的波折煎熬,也能從不經意的顫音里聽出來。
有的人你是真的關心,想知道對方在痛苦什么,但對方還是會啟動自我防御機制,變得沉默,或者干脆換話題,這時,欲言又止的你,也要識相些,別再追問。更不要看微信沒回復,直接就奪命連環call,對方也需要喘息的空間與距離。
有些界限碰不得,有些私事不適合當瓜吃。聊點故事段子不香嗎?聊點日常瑣事不香嗎?聊點打的牌看的書追的劇不香嗎?總都有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拿手的話題吧。
總而言之,內心安寧度的隱私界限是無形的,每個人不管是接受別人的詢問,或自己想對他人敞開心扉,都只有自己最知道,內心是否平和與歡愉;越界帶來的強烈不適感,會告訴你去回絕。
所以,他不想開口,您就請閉嘴吧。
參考文獻:
《美國隱私:一部四百年史(American Privacy: The 400-year History of OurMost Contested Right)》弗雷德里克·萊恩(Frederick S. Lane)
《中西文化中隱私觀差異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