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寫到了周源經歷了創業失敗后,痛定思痛,決定東山再起。
Meta之后,直到10年周源遇見了Quora,這是一個問答社交網站,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產品。如果你有機會瀏覽Quora,你會發現它簡直就是知乎的直接靈感來源。問答是Quora的內容產生與傳播機制,它同時建立了一種全新的信息邏輯,如果說微博是關注和被關注的信息邏輯,那么Quora就是人與人、人與問答關注的信息邏輯,這與apple4us的生產思想有著共通之處。恰好這時張亮發表了一篇《Quora:Twitter之后最讓人興奮的產品》,于是兩人不謀而合,拉上了黃繼新,開始將那個“將apple4us擴大1000倍”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是周源的第二次創業。
三個人憑借三頁紙的商業計劃從天使投資人那里拿到了150萬元。周源拉上Meta團隊的老成員,在北京三里屯的中國紅街一大張免費辦公桌上,開始瘋狂地設計、編碼。到了定名字的時候,整個團體一共討論了上百種方案,比如想出了Qollow這樣的拗口名字,這個產品給團隊的感覺是新,是未知,就像孩子一樣。他們也希望這對中國的互聯網而言是一個全新的事物,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最終“知乎”誕生了。
人并不是僅僅在尋求結果,如果只是為了尋求結果,人是很容易走捷徑的。在走捷徑的過程中,人會很容易迷失真實,甚至連滿腔的熱忱也會逐漸喪失。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追求真實的意志。只要有了這種向真實前進的意志,即使這次失敗了,我們也終于會達到終點。
這是周源經歷了第一次創業失敗,張亮給他發來的短信。回望周源事業上從07年到10年的歲月,三年內三次失敗,擁有一個正確的團隊一幫優秀的人,卻始終做不出正確的事來。人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打垮,這就是一種追求真實的意志。痛定思痛后,還得重新出發。這讓周源意識到,創業的人生就像打怪升級,從來沒有game over,只有一場無限游戲等著你,而你必須成為那個總搞得掂的人。這一次他距離成功無比接近。
2010年12月19日,知乎開始上線。開始是內測,用戶從無到有,其過程簡直就像在沙漠造綠洲,知乎的員工向自己圈子內那些同時兼有分享精神和專業知識的朋友發送邀請。經過幾十天的奮斗,知乎已經有了200多位用戶,而這些用戶質量極高,你能在其中看見像李開復、王小川、徐小平和馬化騰這樣的名字,還有那些你未曾聽過,在各自領域出類拔萃的開拓者。他們在短短40天,創造了8000個問題,2萬個回答。
知乎初次登場就決定了它與百度知道一類問答網站有所不同。因為它強調認真、專業、高質量的問題與回答。在這里你可以看見數學的本質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可以看見在如何優雅地使用windows這樣的問題下答案開花,也可以在如何提高接吻的用戶體驗這樣的問題感受什么叫認真的可怕。轉手粘貼的答案在此毫無生存之地,輕意google之的問題也會無人問津。在整個互聯網娛樂化、灌水化的今天,知乎的發展讓人看見即使外部環境如此糟糕,那些存在于個體大腦內的真正有價值的信息仍然是搶手的稀缺品,如果能鼓勵每個人將自己的知識共享,為他人所用,這對互聯網來說將是一了不起的進步。
知乎很“慢“。內測結果的成功,并沒有讓周源抓緊時間組織網站的正式開放。知乎沿用了內測時使用的邀請制,并且堅持了兩年。那段時間一碼難求,最火的時候邀請碼在淘寶掛出了120元的”高價“。2012年的時候,我也是費盡周折才在微博上求得一碼。完美主義的周源不斷地思考如何擴展知乎的多樣性,如何把知乎的價值推廣到更多的用戶,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之后周源便圍繞工具化+社區化+開放三個目標,開啟了知乎2.0,優化了搜索算法、改進了profile頁面、推出了知乎圓桌、知乎日報、知乎周刊等大家熟知的產品。
如今的知乎已有800萬用戶。從當初那一小搓用戶,一傳十,十傳百,如今綠洲已變成了叢林。從當初那個以討論互聯網為主流到各個領域的”奇異人士“的爆發,從字體設計到氣味營銷,從品酒師到機長,從富士康Iphone生產線的工人到海底撈的服務員,每天在知乎上共享著他們的知識,并且這些內容通過微博、微信不斷地向外界傳遞。我們還看見,當余額寶流行起來的時候,知乎告訴人們貨幣基金的常識;當地震來時,知乎也能告訴人們什么最有效的求救方法;當事件發生時,常常是事件的當事人在知乎出面解答。知乎當下以積極的方式影響著社會。
時間過去了很久,從程序員到記者,從記者到創業者,貌似是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事。但在周源眼里只有一件事——成為讓事情發生的人,為此不斷去搞定各種難題,滿足真實場景下用戶的需求。以前是他一個人來完成這件事,而如今他領導了一支隊伍來完成這件事。他認為知乎人應該是一群總搞得掂的人。
因為他相信:
總搞得掂的人,一定是主動尋找目標的人,他是生活和工作的主人,我相信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源泉,一定來自于強烈的目標感和對實現目標的具體行動的掌控感;當然沒有人會認為,追求與美德相悖的目標,能獲得令人尊重的結果……總搞得掂的人,也一定是能夠專注做事的人。人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最容易犯不專注的毛病,而且很多是非常聰明的年輕人……總搞得掂的人,能夠判斷什么是最重要的問題,然后全神貫注投入最大精力去解決最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