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根源
每個人的行為都有隱性動機,? 每一個行為都是其現有認知能力下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有人可能會問, 為什么要利益最大化?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 經濟學中最基本的一個假設便是, 一個人作為個體, 是理智的, 也即利己的.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 人類總會傾向于為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攫取更多的生產資料以期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 物競天擇, 天道浩然.
自私是天性, 小孩子在沒有人教的時候會保護自己的食物、玩具. 失去后就會用哭泣的方式找回自己的失物. 當大人教他分享是美德, 并為其大方的分享后提出贊賞或者物質上的獎勵, 盡管他不知道自己分享真的可以為他帶來什么, 但是外界為他建立了分享了就會有好處這樣的反射弧. ?這種條件反射進而形成行為習慣, 最終沉淀為一個人的個性當中.
大家很容易理解, 自私很容易被識破, 且被人厭惡, 自私的人往往不會有更好的合作機會,也即,長期看來,自私是不利的,但為什么世界上仍有那么多自私的人?
我的理解是, 這個跟人對短期激勵更加敏感的特性有關. 對短期可以帶來利益的事情, 人們往往不會拒絕. 特別是對貪圖之物的貧乏以及短期帶來的利益大于他能夠承擔的道德譴責帶來的心理壓力的時候.
他們要么是看不到長期激勵, 或者即使看到也沒有耐心付出直至長期激勵的出現. 他們在對這個問題的初始階段并沒有得到合適的指引(或者受到不公的待遇), 初始認知再加上習慣的養成, 最終讓自私成為性格的一部分.
無私也自私么
無私而高尚的行為, 窺其隱藏的動機,也是利己的結果.
這里講的自私, 中性詞, 無關好壞, 客觀的描述一種狀態.
老師是無私的, 傳道授業, 誨人不倦.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講的就是老師. 老師無私的行為顯然是可以得到社會一致認可, 從而得到較好的道德優越感的回報. 反之, 當一個老師不那么無私, 將會背負沉重的道德壓力. 那老師是被迫無私? 無私的原動力還是自私, 只是想讓自己好過點?
再一個問題, 如果老師們知道大家知道自己無私是源自自私, 他還會有道德優越感么, 失去道德優越感的無私, 還值得堅守么?
慈善可以抵稅, 可以有好名聲. 西方都有贖罪心理, 需要創造價值, 造福人類, 才能成為上帝的"選民". 中國也有行善積德的說法, 大家都信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那大家的善行, 都只是在消費道德優越感, 或是求得心安?
如果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善行只是為了為以后自己的善報, 那自己在行善的時候, 是否還會那么單純和純粹? 大眾如果認為那些富人行善是另有用心, 還會對他們的善行肯定和贊揚么?
你的主管對你悉心培養, 對團隊建設不遺余力, 對工作殫精竭慮, 我是否要懷疑他的動機?他只是想培養更好的團隊, 擁有更好的業績, 最終會有更豐厚的獎金, 更好的職場前景?
你的父母對你關心照顧無微不至, 時刻關注你的成長, 為你的前途命運朝思暮想, 你是否要懷疑他的動機, 他只是想讓自己更有面子, 或者只是不想讓你成為他以后的麻煩?
......
到底是無私還是自私?是不是整個人都不好了?
利他之利己
你可以懷疑所有人的動機, 你也可以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別人的"自私". 但我希望這個時候你的判斷標準是, 你在接受別人的"自私"時, 對你是否帶來好處或者利益. 如果別人的"自私"讓你也收益, 為什么要拒絕? 或者, 即使是出于自私的無私, 他們在輸出無私的之前, 至少他已經做了選擇: 可以選擇自私, 也可以選擇以無私的方式輸出自私.
或者更簡單的講, 一邊是單純的利己, 一邊是利己且能利人之利己. 能利己且能利仁的局面不光是選擇的問題,更是智慧和胸懷的考驗.?
無私是一種延時滿足, 雖然本質上和自私脫不了干系, 但是, 姑且認為是現有的道德體系對延時滿足的一種鼓勵. 當人們都能為長期激勵而放棄眼下的短期利益, 世界上將會少去很多紛爭. ?制造這個道德體系的人, 絕對是擁有頂尖智慧的人, 引領人類以最和諧的方式不斷進化發展.?
總結
自私是天性, 利己是必然.?
能利他的利己便是無私, 應該得到贊揚. 自己不必為無私之"自私"而自責, 他人更沒有理由指責無私之"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