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稱贊孔侑時,必然會提到他的代表作之一《熔爐》。盡管不是恐怖片,但《熔爐》給人造成的心理陰影不亞于任何一部恐怖片。然而,就在我們為《熔爐》的出現催生了韓國的“熔爐法”而感到慶幸時(至于什么是“熔爐法”可以自己去百度),卻又很痛心地看到還有層出不窮的同類題材電影,比如這部《總有一天》。
如果你看過《熔爐》,那么《總有一天》的劇情不會讓你感到陌生。如果你還沒有看過《熔爐》,那倒是不建議那么急吼吼地非得趕在過年的時候看這部電影。(當然,對于有些人來說,可能過年回家比電影更恐怖……)
雖然是第一人稱,但影片以旁觀者的角度將Eric和Elmer兄弟倆的遭遇娓娓道來。因為母親患上重病,這對外人眼中的“問題少年”不得不被送到偏遠的寄宿制學校。當畫面從明艷逐漸變成陰暗,兄弟倆也與外面世界的光明、美好漸行漸遠。
這所名義上的學校,遠比監獄還要恐怖,即使稱其為地獄也不為過。基本上,孩子們在這里的三餐都很難分辨出食材的本來樣貌。而就在另一邊教師的餐桌上卻放著刀叉和各種醬料,奢華談不上,但絕不是學生們那種拿個勺子扒拉幾口就能解決的“簡餐”。
午餐放飯時的三明治也是秉持了“極簡風”。如果這就是三明治,那么這幾年我吃到一定是假三明治。盡管如此,還是會被孩子們搶食一空。初來乍到,再加上Elmer腿腳不便,對于兄弟倆來說,最后能吃的只剩下一些渣渣。
在這里,做工的時間幾乎超過上課的時間。搬石頭、做木工、清掃廁所,這些根本都是日常,偶爾還有額外的活,比如幫校長洗個車。泥土與灰塵掩蓋不了稚嫩的臉龐,藍色工裝服下的身軀正承受著和這個年紀不相符的滄桑。
挨打更是家常便飯。被認定做錯了事要挨打,反抗要挨打,沒有按規定做事要挨打,甚至有夢想也是一件需要被挨打的事。
但,當領導來檢查時,孩子們會被允許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面帶微笑,盡可能地表現出樂觀與積極。看來,在搞好面子工程這件事上,哪里都一樣。
在這里,如果想要生存,必須放棄思想,讓自己活得像一個鬼魂。
但這還不是最令觀眾咬牙切齒的地方。正如《熔爐》里的劇情一樣,在這種氣氛陰冷沉默又偏僻封閉的學校里,總會出現一些覬覦孩子身體的魔鬼。每當教師Axel值班時,他會像翻牌子似的從這些男孩中挑選一個來滿足他骯臟的需求。終于,有一天,這一不幸降臨到了Elmer身上。
逃跑?這件事兩兄弟剛來的時候就想過,而現實告訴他們有這樣的想法簡直天真。當Eric帶著弟弟Elmer一路狂奔,自以為“幸運地”逃離了學校,并且“幸運地”搭上順風車時,他們并不知道,在這里沒有人會幫助他們。
當車門打開,出現在他們眼前的依然是校長和教師們陰沉的臉,失望似乎總比希望要來得快。而對于他們來說,最恐怖的不是制裁與懲罰本身,而是這懲罰竟然來自同類,本應該是同盟的人卻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沉默和縱容比偽善和暴力更令人心傷。
但每一部充滿黑暗與壓迫的電影中,總少不了一個堅持正義、充滿反抗精神的人設,這是標配,《總有一天》自然也繞不開這個套路。如果說始終不愿放棄夢想、不愿像鬼魂一樣活著的Elmer是全片的一股清流,那么新晉教師Lillian的存在就是為了減少這股清流被污染的機會。
可惜,Lillian的人設并不像《熔爐》中老師仁浩(孔侑飾)那樣偉大,她不是一個斗士,所以,她選擇了離開。Elmer又一次失去了他的保護傘。而讓兄弟倆真正陷入絕望的是等待又等待之后的失望。
本以為圣誕節可以見到母親,卻沒想到等來了母親離世的消息;本以為叔叔會接他們出去,卻沒想到叔叔在最后關頭被校長動搖;本以為終于到了15歲可以離開這個鬼地方,卻被告知18歲之前都別想離開學校……
當Elmer在Eric的病床前說出“我現在無所畏懼”時,忽然覺得莫名的悲哀。要經過怎樣的磨難,才能讓一個少年說出這樣的話。壞人從來不會認為自己做錯了,善良的人只能靠自救。
也許,總有一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當Elmer像一個宇航員一樣飛向他的月球時,你可以感受到的不是無畏,而是深深的無助。
有人稱《總有一天》是丹麥版的《熔爐》,兩相比較,《總有一天》在拍攝上明顯沒有那么用力。在《熔爐》中你幾乎看不到到希望,只有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失望和壓抑,灰暗是全片的主色調。到了《總有一天》這里,間或出現的明艷色彩和歡快BGM都是兄弟里回不去的過去,人設和橋段都還殘留著隱隱的溫暖。偶爾定格的幾幀畫面,居然會讓你有興致去關注構圖和用光。
影片帶著北歐電影中最常見的肅穆與傳統,保守與嚴謹。即使是對暴力和侵犯的表現也只是適可而止,并沒有《熔爐》來得那么赤裸裸。黑政府只是一帶而過,個人形象的刻畫也少了幾分沖擊力。校長和教師們揮向孩子們的每一巴掌雖然看上去用盡全身力氣,卻遠不及《熔爐》中校長趴在門上、露出腦袋的那一幕更讓人覺得毛骨悚然。
也正因為如此,《總有一天》和《熔爐》在評分上的輕微差異并不是觀眾被先入為主的觀點所限制。為了寫這篇影評,我反復看了幾個《總有一天》的片段,卻始終沒有勇氣再看一遍《熔爐》。畫面太美,會讓人忘了傷痛;陽光太好,會讓人看不見黑暗。唯有“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幾個字始終刺痛著觀眾的心。這也是這類電影的評分總是不會太低的原因之一。
電影中,兄弟倆兩次透過后車窗望向窗外,一次是告別外面的世界,一次是和黑暗的過去說再見。這樣一個勉強算的上happy ending的結局,卻并不能讓人高興起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只是很天真地祈禱,總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再看到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這類電影。